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两侧颞部、耳前上方的头发。《素问·上古天真论》:“今五脏皆衰……故发鬓白。”

猜你喜欢

  • 孔穴

    即腧穴。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称引《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后《备急千金要方》又载:“凡孔穴在身,皆是脏腑荣卫血脉流通,表里往来,各有所主。”参见腧穴条。

  • 靛花

    出《简便良方》。为青黛之别名,详该条。

  • 香苏

    见《补阙肘后方》。为水苏之别名。详该条。

  • 调豆

    病名。出清·不著撰人《外科集要论法》。即调疽。见该条。证治见指疔条。

  • 劳汗

    证名。出《素问·生气通天论》。指稍劳即出汗。多因脾虚气弱,以致稍劳即汗出淋漓。治宜补中益气汤加减。

  • 腧穴压痛点

    内脏或某一组织器官有病,可于相应的体表输穴上产生压痛或感觉异常,按诊或针灸这些压痛点,可以诊断和治疗有关脏器的疾病,如肝、胆痛压肝俞、胆俞,牙痛压颊车等。此即《灵枢·经筋》所谓“以痛为输”的道理。

  • 桂枝龙骨牡蛎汤

    见《金匮要略》。即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见该条。

  • 蝦眼

    病名。即瘭疽。见该条。

  • 肥珠子

    见《本草纲目》。为无患子之别名,详该条。

  • 拔脓消

    见《广西中药志》。为黄花母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