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风温

风温

病名。①指感受风热引起的温病。见《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温病条辨·上焦篇》:“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升,厥阴行令,风挟温也。”多发于冬春二季。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咳嗽口渴、脉浮数等。初起病在卫分及气分,治宜辛凉透表,方用银翘散、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等加减。如见高热神志昏迷,手足瘈疭,脉数疾者,为热盛劫津,逆传心包营血受灼,肝风内动。宜清营泄热平肝熄风,用羚角勾藤汤、犀角地黄汤清营汤至宝丹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等。如正气大伤,而见虚脱者,急宜回阳固脱,用参附龙牡合生脉散。一说本症即春温之重者(见《医碥》卷二)。②指温病误汗的变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上》:“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治宜萎蕤汤等方。③《六气感证要义·风温》:“风温一证,众说分歧,莫衷一是。《伤寒论》: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为一说。《伤寒序例》谓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为二说。陶节庵乃以素伤于风,复伤于热,风热相搏,即为风温为三说。近人以冬温春,吸受温风,先犯手太阴者为风温为四说。第四说以吸受温风为风温,风与温小分先后,虽似稍戾于古,然治法实无二致。”本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感染性肺炎、流行性感冒等疾患。

猜你喜欢

  • 急救良方

    方书名。2卷。明·张时做辑。刊于1550年。本书系作者据佚名氏《急救方》书中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加以增删订正而成。全书共分五绝死、虚劳诸风、伤寒时疫、中诸毒等39篇。与《摄生众妙方》合刻问世。

  • 栝蒌牛蒡汤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六方。栝蒌仁、炒牛蒡子、天花粉、黄芩、栀子、连翘、皂角刺、金银花、甘草、陈皮各一钱,青皮、柴胡各五分。水煎,入煮酒一杯和匀,食远服。治乳痈,红肿热痛,寒热往来者。

  • 肾主水

    肾的主要功能之一。泛指藏精和调节水液的功能。《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

  • 华食

    鲜美厚味的饮食。《素问·异法方宜论》:“其民华食而脂肥。”

  • 外痛内快

    辨痛证的一种说法。快与痛相对而言。指外部疼痛而内无疼痛,表示邪气实于外。《难经·四十八难》:“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

  • 保寿粹和馆

    宋代保健机构。据载系专供宫廷人员疾病的疗养而设置的。

  • 瘀呃

    病证名。指瘀血阻滞所致的呃逆。《证治汇补·呃逆》:“瘀呃,心胸刺痛,水下即呃,脉芤沉涩。”《医林改错》卷上:“呃逆俗名打咯忒,因血府血瘀。”《张氏医通·呃逆》:“有饮热饮冷而呃,背微恶寒,目睛微黄,手

  • 刺血疗法

    又称刺络疗法、放血疗法。是指用三棱针或皮肤针或小眉刀等针具刺破浅表小静脉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操作时,根据病情需要,选用三棱针点刺,或皮肤针扣刺,滚刺,或小眉刀挑刺放出少量血液。施术时,应

  • 五补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方。地骨皮、茯苓(去皮)、牛膝(酒浸)、熟地黄、人参各一两。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温酒送下。功能补诸虚,安五脏,坚骨髓,养精神。治五脏虚损。

  • 濒湖脉学

    脉学著作。1卷。明·李时珍撰于1564年。李时珍鉴于高阳生《脉诀》可商之处颇多,遂撷取诸家脉学精华,撰成此书。书分两部分,前一部分论述浮、沉、迟、数、滑、涩、虚、实等27脉,作者以明晰的语句和生动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