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喉科心法》:“舌忽然肿大肿硬,即时气绝,名曰翣舌”。《鲍氏验方新编》卷一:“舌出口角,时时动摇,此名翣舌。”系指舌肿胀,多由心火上攻所致。治宜泻心火为主。外用皂矾,煅为末,搽舌上。参见舌肿条
《婴童百问》卷八方。炒黄连、鳖甲(酒炙)、煨肉豆蔻、使君子、炒神曲、炒麦芽各半两,麝香半钱,诃子肉一钱半。为细末,面糊为丸,芥子大,米汤送下。治小儿脾疳,肌瘦潮热,盗汗,饮食易伤,脏腑不调泄泻,糟粕不
五音之一。肾音羽,其音柔细尖利,沉而深。
推拿手法名。见曹锡珍《外伤中医按摩疗法》。用两手掌尺侧面对合,夹住应治疗部位的肌肉,一夹一放地反复进行;也可将肌肉夹起后摇动几下再放。多用于腹部。
见《甘肃中草药手册》。为补血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为王瓜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宋代医家,东郡(今山东充州)人。精心研究《难经》,认为前代注家有失《难经》本意,于是重加注解,并自号刘难经。
病证名。指囟门突出,隆起如堆的证候。多见于发热和惊厥的患儿,亦有由寒凝气滞而致者。《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小儿囟填,由乳食不时,饥饱不节,或热或寒,乘于脾胃,致脏腑不调,其气上冲所为也。”因热上冲者
病名。①《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指产后患痢。多因产后虚损,下地过早,伤于风冷,风冷乘虚入于大肠,肠虚则泻所致。②施雯《盘珠集胎产证治》指产后恶露不行,败血渗入大肠,积滞而成泄痢者。详产后下利条。
即火针。《针灸聚英》:“火针即煨针也。”见火针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