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症因脉治·血虚眩晕》。又称血虚眩运,详该条。
见上海中医学院《中草药学》。即蚕豆壳,详该条。
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为黑老虎之别名,详该条。
全舌紫色,舌中有黄燥苔。多因脾胃脏腑素热,或嗜酒积热,或燥火内盛,或误服温补药所致,均属里实热证,宜攻下泄热。若有表证,宜解表通里(见《伤寒舌鉴》)。
见《广西民间常用草药》。为荷苞花之别名,详该条。
见《丹溪心法》。为川芎之别名,详该条。
①包括产后发热、产后乍寒乍热。详各条。②《张氏医通》卷十一:“产后因气血虚弱,脾胃亏损而发寒热,皆不足证。经云:“阳虚则恶寒,阴虚则内热。若兼大便不通,尤属气血枯槁。切禁发表降火,……下血过多。寒热而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会阴,见该条。
见《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为小叶金花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清·王子固《眼科百问》。指目疼于每日某个时辰周期性发作者。古人认为与十二经络受邪干目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