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赤眼后生翳

赤眼后生翳

眼科病证。又名暴赤眼后急生翳外障。多由脏腑积热,风热毒邪外袭所致。《世医得效方》卷十六:“此证轻则无妨,重则疼痛,而白睛红色,乃生翳膜”。症初起,突然白睛赤肿,甚者目胞赤肿,刺痒热痛,羞明泪出,继而黑睛生翳,视物模糊。治法:初起宜疏风清热,祛邪解毒,用银翘散蒲公英大青叶赤芍等;肝肺火炽,黑睛生翳者,宜清肺泻肝,解毒退翳,可选用芦根饮或石决明散加减。

猜你喜欢

  • 恒阳子

    【介绍】:见程国彭条。

  • 幼童

    从三岁到七岁为幼童。此期脏腑、经络之气渐趋充盛,抗病能力增强,模仿能力强,对外界各种事物容易形成较朴素的概念。因此,必须在作好小儿保育工作的同时开展适应于他们特点的活动,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

  • 小趾次趾

    即足第四趾。又称次小趾。《灵枢·经筋》:“足少阳之筋,起于小趾次趾,上结外踝。”

  • 独肾

    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指单侧睾丸。小儿生下时,一侧睾丸未降入阴囊,为单侧隐睾。绝大多数可在周岁以内自然下降;如至两岁以上仍未下降,则下降的机会很少。一般不影响日后的生育功能。

  • 伤酒泄泻

    病证名。见《医略六书·泄泻》。又称酒泄。参见该条。

  • 石辣椒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九里香之别名,详该条。

  • 瘀血腰痛

    病证名。腰痛病的一种。见《丹溪心法》卷四。又称沥血腰痛,多因闪挫跌扑、或腰痛经久,瘀血凝积所致。症见痛有定处,如锥刺状,日轻夜重,或腰痛而便黑,小便赤黄或暗红,脉涩。治宜活血化瘀为主。用补阴丸加桃仁、

  • 虚积痢

    病证名。出《普济方》卷三百九十六。脾胃虚弱而致积滞的痢疾。小儿脾胃嫩弱,过食肥甘,成为积滞,积滞过久,即成此证。其症腹痛喜按而软,里急后重,日夜无度。治宜健脾益胃,用大安丸合香连丸。

  • 脓疥

    病名。出《疡科选粹》卷六。多因生疥疮搔抓破皮,继发感染作脓,或湿热蕴毒所致。皮损形如豆粒,顶含稠脓,痛痒相兼。治宜内服秦艽丸,外搽蛇床子散。

  • 经来饮食后即吐

    病证名。《竹林女科证治》:“此因痰在胸脘,阻隔米谷,不能下胃,急服乌梅丸化其痰涎,后服九仙夺命丹(豆豉、木香、陈皮、山楂、草果、枳壳、茯苓、厚朴、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