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调摄

调摄

养生类著作。清·丁其誉纂辑。为丁氏个人丛书《寿世秘典》中四部之一。全书包括“养生要论”、“保生月录”、“颐真秘韫”、“食治选要”、“饮食禁忌”诸篇。认为“爱养神明,调护气息,慎节起卧,均适寒暄,禁忌食欲,饵饮药物,遂其所禀,不为疾病侵折,是谓善摄生者。”强调“善服药不如善保养”,并斥“飞丹炼石之奇事”属虚幻飘渺之术,故文中不录。所述之文皆“切于日用寝食者”,故对于日常养生保健有重要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 背疽

    病名。出《外科理例》卷五。即有头疽生于背部者。证治见发背条。

  • 气血两燔

    燔,焚烧;指火盛。温热病气分的热邪未解,而营血分热邪已盛,以致形成气血两燔之证。症见壮热、口渴、烦躁谵妄、斑疹透露,甚或吐血、衄血,舌绛苔黄,脉数等。《温病条辨·上焦篇》:“太阴温病,气血两燔者,玉女

  • 外湿

    外感之湿邪。如气候潮湿,久居湿地,或感受雾露之邪,或涉水淋雨,或从事水中作业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 本味

    出《吕氏春秋·本味篇》。指食物的自然之味。朱丹溪主张用食物本味来养生,《格致余论·茹淡论》:“天之所赋者,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人补阴之功。”天然食品往往更符合人体生理的需要,不加五味调和的原始

  • 月期华水

    见佛教经《四分律》。指月经,详该条。

  • 蚖青

    出《神农本草经》。为地胆之别名,详该条。蚘,蛔的异体字。详蛔虫条。

  • 真脏脉

    简称真脉。五脏真气败露的脉象。即无胃、神、根的脉,可见于疾病的危重阶段。《素问·玉机真脏论》:“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真肺脉至,大而虚,

  • 消脾

    病名。即中消。《证治要诀·大小腑门》:“消脾,缘脾经燥热,食物易化,皆为小便,转食转饥。”详中消条。

  • 疠风大便不通

    证名。为疠风兼证。出《疠疡机要》上卷。因血虚内热而涩滞,宜生血润燥,内服四物汤加麦冬、天冬、五味子;因燥热之药而致者,用四物汤加连翘、甘草以生血清热;因大肠燥热,大便不通者,宜猪胆汁导之。

  • 天门冬大煎

    《奇效良方》卷二十二方。天门冬、生地黄各三斗半(俱捣压取汁),白蜜、酥(炼)各三升,枸杞根三斗(水煎取汁澄清),麋骨一具(水煮取汁),茯苓、桂心、白术、五加皮、葳蕤、远志、泽泻、菖蒲、山药、人参、石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