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名。又名合骨。出《灵枢·本输)。解剖学同名骨。即胫骨下端向内的骨突。见踝骨条。
指太阴痉、少阴痉、厥阴痉。《张氏医通·诸风门》:“足三阴痉,俱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出不止,项强脉沉。”治法用附子散,多汗去川芎、独活加黄芪、当归。详太阴痉、少阴痉、厥阴痉条。
指虚证、实证同时出现。①疾病治疗不当,或邪气过盛,使正气已虚而邪实仍在。②原来体质比较虚弱的人,感受实邪,出现正虚邪实的证候。《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通常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
古病名。十水之一。《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黑水者,其根起于肾,其状先从足肤肿。”参见十水条。
见目锐眦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接骨木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肾虚则水妄行,流溢于皮肤,故令身体面目悉肿,按之没指而无汗也。腹如故而不满,亦不渴,四支重而不恶风是也。脉浮者,名曰皮水也。”治宜通
反治法之一。有两种含义:一是处方中药物组成的反佐法,即寒药中佐以热药,热药中佐以寒药,作为药引。《伤寒论》中的白通加猪胆汁汤,引用猪胆汁即为此意;一是汤药内服的反佐法,即热药冷服,寒药温服,以避免格拒
病名。①指腹腔内的肿块。《丹溪心法·积聚痞块》:“痞块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一云痰),积在左为血块,气不能作块成聚,块乃有形之物也,痰与食积死血而成也。”《杂病广要·积聚》:“大抵积块者,皆因一物为之
出《卫生易简方》。为蚕退纸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