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出《质问本草》。为八角乌之别名。②见《四川常用中草药》。为卜芥之别名。各详该条。
病证名。即伤湿咳嗽。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二。《古今医鉴》卷四:“伤湿咳者,脉细,骨节烦疼,四肢重着,或自汗,小便涩。”《医门法律·咳嗽门》:“伤湿之咳,身重,脉细,痰多,五苓散、白术汤。如喘满浮
证名。指手足不知痛痒,不觉寒热的症象。出《素问·本病论》。《伤寒明理论·不仁》:“不仁,谓不柔和也。痒不知也,痛不知也,寒不知也,热不知也,任其屈伸灸刺,不知所以然者,是谓不仁也。由邪气壅盛,正气为邪
《时疫白喉捷要》方。又名善后养正汤。炒山药、制何首乌、熟地黄各四钱,玉竹五钱,生地黄、麦门冬、女贞子、茯苓各三钱,酒白芍药、天花粉各二钱。水煎服。治白喉病愈之后,元气虚甚者。
古人指绝经后再孕者。宋·薛轩《坤元是保》:“女子二七而阴道通,七七而阴道绝,绝而后育,是名野合,野合之子率多不寿。”
见幼幼集条。
见《江西草药》。为秋鼠曲草之别名,详该条。
五郁之一。指肝胆郁结之证。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病见畏寒畏热,头痛颊痛,头晕耳鸣,目赤暴痛,脘腹胀满,吞酸吐食等。治宜疏达。《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木郁风之属,脏应肝,腑应胆,主在筋爪,伤在
病证名。小儿感受风邪,四肢缓纵,不能随意运动。《太平圣惠方》第八十三卷:“小儿中风不随者,因风邪中于肢节,客于筋脉。若风挟寒气者,即拘急挛痛;若挟于热者,则缓纵不随。”宜分辨寒热,以疏风通络为治。
出《新修本草》。为莱菔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