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新疆中草药手册》。为胡芦巴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指脐下悸动不安。常为奔豚证的征兆。多因肾阳虚衰,水气内动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伤寒论本义》:“脐下者,膀胱之位也。肾属
证名。又名眉眶痛。为多种疾病常见之证候。①“眉骨者,目系之所过,上抵于脑,为目属于脑也”(《证治准绳·杂病》)。故诸阳经病或风热毒邪上攻下注于目睛者,遂从目系过眉骨,与眉骨相并而痛。若系心肝壅热或风热
见《安徽中草药》。为四季青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即牙痈。详该条。
病证名。见《陈素庵妇科补解》。即产后乍寒乍热。详该条。
足底。《素问·通评虚实论》:“跖跛寒,风湿之病也。”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即棒棒木,详该条。
【介绍】:见陈实功条。
脏腑的脉道。有流通气血、转输津液等作用,故称。《灵枢·百病始生》:“其著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