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螃蟹
见《四川常用中草药》。为见血清之别名,详该条。
见《四川常用中草药》。为见血清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药制剂手册》。又名小儿香橘丹。茯苓、苍米(米泔水炙)、橘皮、香附(醋制)、白术(麸炒)各540克,法半夏、炒山药、莲子、炒扁豆、枳实、薏苡仁(麸炒)、厚朴(姜汁炙)、炒山楂、神曲(麸炒)、炒麦芽
见《东北资源植物手册》。为老鹳草之别名,详该条。
练功方法之一。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少林内功》。单掌用力向前伸出,旋臂翻掌握拳后,徐徐拉回至胁旁,两手交替进行。
推拿穴位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位于上口唇两旁。作为望诊处之一。《幼科推拿秘书·穴象手法》:“两颐,在上口唇两旁,即腮也。”《针灸大成》卷十:“更有两颐胚样赤,肺家客热此非宝。”
出《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指经漏,详该条。
因邪气盛而正气尚未虚衰而致的证候。热性病的实证,表现高热,面赤,口渴,烦躁,谵语,或腹满痛而拒按,便秘,尿短赤,舌质苍老,苔黄干糙,脉实有力等。实证所结聚的邪气以气血郁结、热邪、水饮、停痰、食积、虫积
《医醇賸义》卷三方。玉竹、沙参、蛤粉各四钱,羚羊角一钱五分,麦门冬、贝母各二钱,石斛、栝蒌皮各三钱。水煎,加梨汁半杯,冲服。治肺热,咳嗽微喘,肌表漫热,口燥咽干。
病证名。古代亦称黄瘅。主要表现为目黄、皮肤黄、小便黄。《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篇》:“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伤寒论》和《金
病名。亦名经血暴下。指月经来潮量多,其势如水塘河渠之崩决。徐润之《最新三字达生续编》:“经血忽然大下不止,名曰经崩。”参见血崩条。
病名,即杨梅疮。《幼幼集成》卷四:“小儿患此者,实由父母胎毒传染而致,然非寻常胎毒可比。……小儿梅疮,最为恶候,倘发于一二月间,或半周之内,最难救治,以其毒禀先天,来路既远,方药难及,即日服数匙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