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痰水内结,阴气上逆的头痛。《外台秘要》卷八:“痰厥头痛方:病源谓,痰水在于胸膈之上,又犯大寒,使阳气不行,令痰水结聚不散,而阴气逆上与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即令头痛。或数载不已,久连脑痛。”《
病证名。指暑令感受湿邪所致的眩晕。有湿热与寒湿之分(见《症因脉治·外感眩晕》)。详寒湿眩晕、湿热眩晕条。
病证名。五脏水肿病之一。指脾阳虚困,不能运化水湿所致的水肿。《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参见水肿、十水条。
痰证之一。①《医学入门》卷五:“生于脾,多四肢倦怠,或腹痛肿胀泄泻,名曰湿痰。”多由外感而生。治宜山精丸、三仙丸等。②指痰湿聚于脾的病证。《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在脾曰湿痰,其色黄,滑而易出,多
见清·汪连仕《采药书》。为挂金灯之别名,详该条。
正骨器械。一种压垫,以纸或棉花摺成长条形的固定垫。适用于尺桡骨骨干双骨折在整复后,作分骨之用。
丛书。90卷,15种。是清乾隆年间由政府组织编写的大型医学丛书。吴谦等主编。刊于1742年。全书采辑自《内经》至清代诸家医书,“分门聚类,删其驳杂,采其精粹,发其余蕴,补其未备”(见卷首奏疏)。内容有
指腓肠肌部分。
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黄连15克,金果榄、冰片各6克,硼砂9克,柿霜、绿豆粉45克,朱砂12克,雄黄18克,牛黄3克,麝香0.9克。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5克,每服一丸,噙化。功能
经外奇穴名。见《腧穴学概论》。位于腹右侧,当髂前上棘与脐孔连线的中点处。主治阑尾炎。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温灸5~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