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五官之一。为听觉器官。耳的功能靠精、髓、气、血的充养,尤赖肾气的和调。耳的疾患多与肾有关,也和心、脾、肝等脏有关。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等经脉均循行于耳。耳与脏腑经络均有密切的联系,故耳廓有全身脏器及肢体的反应点(耳穴),通过耳穴能诊治多种疾病,并能进行针麻。《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脏为肾,在窍为耳。”《素问·藏气法时论》:“肝病者……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灵枢·口问》:“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中藏经》)。《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耳为肾窍,乃宗脉之所聚,若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若劳伤血气精脱肾惫必至聋聩。故人于中年之后,每多耳鸣如风雨、如蝉鸣、如潮声者,是皆阴衰肾亏而然。”故“耳者,肾之官也。”(《灵枢·五阅五使篇》)。此外《医贯》卷五:“肾开窍于耳,故治耳者以肾为主。或曰:心亦开窍于耳,何也?盖心窍本在舌,以舌无孔窍,因寄于耳,此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尔。”

猜你喜欢

  • 混睛

    病证名。《世医得效方》卷十六:“白睛先赤后痒痛,泪下闭涩难开,年深则睛变成碧色,满目如凝脂,赤脉横贯,宜地黄散。”即混睛障。详该条。

  • 下利

    证名。简称利。古代医书对痢疾与泄泻的统称。《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下利脉数而渴者,……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似指痢疾。又:“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似指泄泻。亦

  • 医说

    书名。10卷。宋·张杲撰。刊于1224年。本书广泛集录南宋以前的各种文史著作中有关医学典故、传说等史料,分为历代医家、医书、本草、针灸、诊法以及多种病证、养生、修养调摄等共49类。各类史料注明出处。内

  • 环项发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四。又名落头痈。因发于颈项之周围,故名。见症因初发部位不同而异。发于哑门穴下者,多发寒热,拘踡,闷乱,纳少;如颈项俱肿者,乃毒流少阳,多险症。治同有头疽。

  • 崔文君

    【介绍】:见崔彧条。

  • 温脾饮

    《马培之外科医案》方。当归、延胡索、白芍药、续断各一钱半,白术、姜半夏各一钱,茯苓二钱,乌药、小茴香、厚朴各八分,炙甘草四分,煨生姜二片。水煎服。治寒客太阴,或痰滞于脾,肚腹悠悠作痛,腰痠伛偻。

  • 折伤吐血

    病证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折伤吐血证治。病者因坠内肭,致伤五脏,损裂出血,停留中脘,脏热则吐鲜血,脏寒则吐瘀血,如豆羹汁,此名内伤。”可用加味芎汤。

  • 仁斋小儿方论

    书名。4卷。宋·杨士瀛撰。本书将小儿诸病分为:初生、变蒸、惊、中风、疳、积、热、伤寒、痰嗽、脾胃、丹毒、杂证诸门,每门各列疾病子目,分别介绍证治与方论。此书原刊本已佚,今存本为明·朱崇正重校复刊本,复

  • ①指中风闭证。《医宗必读》:“凡中风昏倒,……最要分别闭与脱二证明白。如牙关紧闭,两手握固,即是闭证。”②指大便或小便闭而不通。《素问·举痛论》:“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素问·标本病传论

  • 囟开不合

    出《小儿药证直诀》。即解颅。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