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因肝肾阴虚所致的牙痛症。见虚火牙痛条。
【介绍】:元代医家。蒙古族。任尚膳院使,统领尚食、尚药局。
指辨证过程中,把脉象和证候互相参照,推断病情的方法。一般来说,脉证一致为顺,相反为逆。例如阳热证见浮数脉,虚弱证见细弱脉,属于顺证。若阳热证见沉细脉,虚弱证见洪大脉,就是脉证相逆,说明表里邪正错综复杂
见《广西中草药》。为黄花倒水莲之别名,详该条。
十五络脉之一。出《灵枢·经脉》。即足阳明络脉,见该条。
【介绍】:宋代医生。撰《养生真诀》1卷,佚。
病证名。①食谷即吐。由贲门受伤所致。(《证治准绳》)。②乳食误呛入喉,随即引起的吐逆。
见针灸素难要旨条。
病名。《灵枢·痈疽》:“发于胁,名曰败疵。败疵者,女子之病也。”又名改訾。《刘涓子鬼遗方》卷四:“发于胁者名曰改訾。改訾者女子之病也。灸之。”泛指发于胁部之痈疽。证治见胁疽条。
即性味。指药物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酸、苦、咸五味的基本属性,它们直接影响药物的作用与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