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目扬

目扬

指怒目圆睁,炯炯逼人之状。《灵枢·论勇》:“勇士者,……怒则气盛而胸张,肝举而胆横,眦裂而目扬,毛起而面苍。”

猜你喜欢

  • 羊奶奶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胡颓子之别名,详该条。

  • 晕针

    指由于针刺而产生的晕厥现象。《针灸大全·金针赋》:“其或晕针者,神气虚也。”当针刺时,患者感觉头晕,恶心,目眩,心悸,继而面色苍白,冷汗出,四肢厥逆,血压降低,脉搏散弱,甚至突然意识丧失者,即为晕针。

  • 瘤赘

    出《疡科选粹》卷七。即瘤之别称。详该条。

  • 万氏肥儿丸

    即肥儿丸第二方,见肥儿丸条。

  • 中医外科学

    书名。上海中医学院主编,本书是1964年中医学院试用教材的重印本改名者。书中用中医的理论比较系统地归纳了中医外科学(包括皮肤病、痔漏、瘿瘤等病在内)的基本内容。197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 雄黄藜芦散

    《疡医大全》卷二十四方。雄黄、鳖头(煅黄色)、轻粉各一钱,藜芦二钱,冰片二分。为细末和匀,先用芎归汤第二方熏洗患处,随后搽药。治阴挺。

  • 外感遗尿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卷一。指外感热病中出现的小便失禁。因邪传心包,神识昏迷,故小便自遗,尿色黄赤,脉数。治宜清心泻火为主,用导赤各半汤;里实而腹满便秘者,可用三化汤;外有表邪者,可用羌活防风汤;挟痰

  • 湿疸

    黄疸二十八候之一。见《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指黄疸之湿重于热者。其症色黄而晦,一身尽疼,四肢沉重,不欲饮水,小便不利,发热等。治宜化湿利冰,如茵陈五苓散、除湿丹之类。如湿疸七八日后壮热,热在里,有血

  • 新修本草

    药物学著作。简称《唐本草》。54卷。唐·苏敬等撰于659年。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分为正文、图和图经三部分。《新修本草》正文20卷,目录1卷,是在《本草经集注》一书基础上进一步增补了隋、唐以

  • 阳痫

    病名。①指兼见阳症为主的痫症。《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病先身热,瘛疭,惊啼唤而后发痫,脉浮者为阳痫。”《杂病源流犀烛·诸痫源流》:“阳痫必由痰热客心胃,闻惊而作,甚则不闻惊亦作。宜用寒凉药。”方宜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