瘭
病名。①痈疽五发之一。《卫济宝书》卷上:“瘭者,始初聚结尖肿,根脚赤白色,高处带红赤,肿实疼痛,憎寒壮热,口干渴,百节疼痛,困倦沉重。饮食者,未破者,即下大车螯散。如先破,下小车螯散,然后服轻肌活脓内托等药。次洗点破等药,加服小车螯散。脓毒不决,即服二三,取活脓血。”②疽的一种,多生于指端,即瘭疽。详见该条。
病名。①痈疽五发之一。《卫济宝书》卷上:“瘭者,始初聚结尖肿,根脚赤白色,高处带红赤,肿实疼痛,憎寒壮热,口干渴,百节疼痛,困倦沉重。饮食者,未破者,即下大车螯散。如先破,下小车螯散,然后服轻肌活脓内托等药。次洗点破等药,加服小车螯散。脓毒不决,即服二三,取活脓血。”②疽的一种,多生于指端,即瘭疽。详见该条。
病名。①《刘涓子鬼遗方》卷一:“……发夹脊两边大筋,其色苍,八日可刺,若有脓,在肌腹中……。”证治见外痈条。②出《外科启玄》卷六。又名痿漏、曲疽、冷疽。即生于昆仑穴(在外踝与跟腱之中央凹陷部腓骨短肌中
病名。见《疡医大全》卷十四。即兔缺。《鲍氏验方新编》卷一:“缺唇,先用麻药敷上,然后用刀割开两边薄皮,用丝线缝好,以生蟹黄敷之。静坐七日,勿言勿笑,自能收口。”参见兔缺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石菖蒲之别名,详该条。
①人体上部邪气盛。《灵枢·卫气》:“上盛则热痛。”②指人迎脉浮盛的脉象。《素问·脉要精微论》:“上盛则气高。”
①气功术语。原为道士修炼方法之一。古人认为,掌握了这种方法可以不用口鼻呼吸,好象胎儿在胎胞中的呼吸一样(据《抱朴子》),故名。近代又称胎息为丹田呼吸法或脐呼吸法。练功时要求意守中丹田。吸气时,意想气自
证名。出《素问·五脏生成篇》。①徇,目动;蒙,蒙昧不明。徇蒙,即目眩动不明。②徇,急骤、迅速;蒙,蒙昧不明。徇蒙,即目暴盲。
【介绍】:宋代医家。四川人。眉山颖臣患病多饮多尿,服消渴药一年余病反加深,自以为必死。他诊断为酒食过度,用麝香以酒濡之为丸,枳枸子为汤饮之而愈。
手掌内面的摺纹。
即肝气盛。详该条。
见《苏州本产药材》。为金沸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