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痰饮

痰饮

病名。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古称澹(亦作淡)饮。指体内水湿不化而生饮酿痰。①为多种饮证痰证之总称。《诸病源候论·痰饮诸病候》:“痰饮者,由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气停在胸府,结而成痰。”因饮停部位、久暂不同,分为流饮留饮癖饮支饮溢饮悬饮肺饮伏饮积饮等。《赤水玄珠》卷六:“痰饮,胶固稠粘者痰也、清而稀薄者饮也,痰饮为病,所感不同。”《景岳全书·痰饮》:“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盖饮为水液之属,凡呕吐清水及胸腹膨满,吞酸嗳腐,渥渥有声等证,……是即所谓饮也。若痰有不同于饮者,饮清沏而痰稠浊。”痰饮的形成,多因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液输化失常所致。治宜温补脾肾固本,利水逐饮治标。②饮证之一。因饮邪留于肠胃所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治宜温阳化饮,方用苓桂术甘汤金匮肾气丸等。本证一名流饮。参见流饮条。

猜你喜欢

  • 柏子

    出《本草经集注》。即柏子仁,详该条。

  • 膝盖离位

    病名。见《医宗金鉴》卷八十九。即髌骨脱位。详脚膝出臼条。

  • 闵刀刀

    【介绍】:清末外科医生。佚名,因擅刀圭术,故称。四川叙永人。生活于十九世纪下半叶。能行剖肠、断腕术。每有刳割,先洒喷药水,再施刀圭,使病者免除痛苦。

  • 经中

    经外奇穴名。出《针灸集成》。又名阴都。位于脐下1.5寸(气海)再旁开3寸处。主治二便不通,五淋,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腹泻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 阴结

    病证名。①指胃肠阴寒固结,或精血亏耗,大肠干燥所致的便秘。见《兰室秘藏·大便燥结门》。《医学入门·燥结》:“不能食,脉弦微者,为阴结。”《景岳全书·杂证谟》:“阴结证,但察其既无火证,又无火脉,……盖

  • 热疮

    病名。①热病后生于口周围及颜面的疱疹性皮肤病。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五。又名热气疮,俗名燎疱。由风热外感,或肺胃积热上蒸所致。易发生在上唇、口角和鼻孔周围,也可发生在颜面。患处皮肤出现密集成簇的小水泡,

  • 伤寒喉闭

    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一:“此症因伤寒遗毒不散,八、九日后,喉中肿闭,皆因热毒入于心脾二经之故。急服四七汤二、三剂。”参见喉闭条。

  • 淋泉

    经外奇穴名。《针灸集成》:“石淋……又方,以禾稈量患人口吻如一字样,一端桉尾穷骨端向上,稈尽脊上点记;将其桉中摺,墨记,横着于脊点,左右稈两端尽处,三七壮。”近代《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等列作奇穴,名淋

  • 叶后珠

    见《四川中药志》。为珍珠草之别名,详该条。

  • 伤寒撮要

    书名。4卷。清·王梦祖撰于1799年。王氏以仲景学说为主,参考《内经》、《难经》、《伤寒论》多种注本以及有关方书、论著近百种汇辑而成。本书除论述伤寒传经、诊法、六经证治等内容外,主要介绍伤寒多种病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