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玉版论要篇

玉版论要篇

素问》篇名。本篇讨论揆度奇恒的运用方法,并举出色脉为例。古人认为这个方法很重要,值得“著之玉版”,故名。内容扼要地论述了病色脉象与证治、预后的关系。

猜你喜欢

  • 鬈毛毒疮

    病名。《本草纲目》卷三十五上黄栢:鬈毛毒疮“生头中,初生如蒲桃,痛甚。黄栢一两,乳香二钱半为末,槐花煎水调作饼,贴于疮口。”

  • 风中藏

    见《普济本事方》卷一。又名中脏。详该条。

  • 陶氏伤寒全书

    见伤寒六书条。

  • ①指妇女从阴道内流出的粘性分泌物。②指带下病。《妇人良方大全》卷一:“人有带脉,横于腰间,如束带之状,病生于此,故名为带。”参见带下条。

  • 瘙疹

    病名。见《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凡小儿在未出痘疹之前感受风邪,以致遍身红点,如粟米之状者为瘙疹。治宜疏散风邪。用银翘散加蝉蜕。

  • 荠草

    见《江苏药材志》。即荠菜,详该条。

  • 蕨薯

    见《广西药用植物图志》。为马骝卵之别名,详该条。

  • 肺经失血

    证名。见《不居集》卷十三。多因悲忧伤肺,络损动血,或脾气不守,胃气不清,使经脉傍绝,真脏坏决而致。其症或鼻衄,或呕血。宜用麦冬饮子、大蓟饮、人参救肺汤、天冬丸、资成汤等方。参见失血条。

  • 乌鸡

    出《普济方》。即乌骨鸡,详该条。

  • 独骨疮

    病名。生于下颏部的湿疮。出《洞天奥旨》卷十三。由口津下流,浸渍日久所致。小儿多见患处湿烂,浸淫成疮。内服燥津丹,外用制津丹搽之。相当于口周围湿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