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滋阴八味丸

滋阴八味丸

医方考》卷三方。原名六味地黄丸知母黄柏方。又名知柏八味丸知柏地黄丸山药山茱萸各四两,牡丹皮茯苓泽泻、黄柏(盐水炒)、知母(盐水炒)各三两,熟地黄八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腹或午前白开水或淡盐汤送下。功能滋阴降火。治肾劳,背难俯仰,小便不利,有余沥,囊湿生疮,小腹里急,便黄赤;以及阴虚火盛,骨蒸潮热等症。

猜你喜欢

  • 气虚中满

    病证名。指气虚所致的脘腹胀满。《医林绳墨·臌胀》:“由其忿怒太甚,不能发越,郁结中州,痰涎停住,乃成满也。久而不食,以致气虚,则曰气虚中满。宜当塞因塞用,治以二陈汤去甘草加参、术、厚朴、山楂之类。”《

  • 乌药顺气汤

    《痧胀玉衡》卷下方。又名十一号屯象方。三棱、莪术、莱菔子、白芥子、延胡索各一钱,枳壳、青皮、乌药各八分,红花七分,香附四分。水煎,稍冷服。治痧气内攻,心腹切痛,胀闷非常。

  • 王珉

    【生卒】:350~388【介绍】:东晋时医家。字季琰,小字僧弥。曾任国子博士等,撰有《疗伤寒身验方》1卷,已佚。

  • 鬼门

    汗毛孔。鬼,古通魄。肺藏魄,肺气通于皮毛,汗从皮肤而出,称魄汗。汗毛孔则称为鬼门;发汗法称开鬼门。《素问·汤液醪醴论》:“开鬼门,洁净府。”

  • 舌痹

    病名。指舌体有麻木不仁的感觉。多因痰气阻滞脉络,或血虚失荣所致。《赤水玄珠·舌门》:“舌痹或麻,此因痰气滞于心胞络。”又:“血虚舌麻者,四物汤加黄连。”《医钞类编》卷十二:“舌无故常自痹者,名舌痹。由

  • 桑柴火烘法

    外科外治法之一,灸法的一种。见《外科大成》卷一。又名桑枝灸法。适用于痈疽初起肿痛,坚而不溃或溃而不腐,新肉不生,疼痛不止者。有解毒止痛,消肿散瘀,助阳生肌之效。其法:用新桑枝或桑木枝,劈如指粗,约九寸

  • 万氏医贯

    儿科著作。3卷。明·万宁撰于1567年。前二卷列述胎原、初生诸病及五脏主病、兼证等,名病之后多附作者治案;末卷罗列上述二卷中的治疗方剂,多系家传效方。

  • 洗刀散

    《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方。防风、连翘、羌活、独活、草决明、蔓荆子、木贼、玄参各一两,当归、荆芥、滑石、薄荷、麻黄、白术、赤芍药、大黄各五钱,黄芩、川芎、桔梗、栀子、石膏、芒硝、蝉蜕、菊花、蒺藜各四钱

  • 蛇丝惊

    见《幼幼集成》。即弄舌。详该条。

  • 脱泻

    病证名。泄泻重证。《医学传灯》:“脱泻者,水谷皆下,日有百次,不但糟粕泻尽,并肠中所蓄之黄水,俱已竭尽而无余。”急宜止泻固脱。参见紧病、滑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