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湿热痢

湿热痢

病名。指痢疾之由湿热积滞所致者。见《症因脉治》卷四。证见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稠粘臭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等。或见发热。治宜清热燥湿调气行血。可用芍药汤白头翁汤香连丸等方。若恶寒头痛身热表邪者,荆防败毒汤解表;身热甚,用葛根芩连汤。湿火伤气分黄连枳壳汤;湿热伤于血分,河间黄连汤气滞食滞偏重,腹痛,里急后重明显,用枳实导滞丸等方。地锦草马齿苋、白槿花、一见喜大蒜等药亦均可服用。参见痢疾、热痢湿痢条。

猜你喜欢

  • 薄厥

    古病名。因大怒而致的厥证。出《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指因暴怒等精神刺激,致阳气亢盛,血随气逆郁积头部,而出现卒然厥逆、头痛、眩仆的昏厥重症。参见中风、厥证

  • 风门热府

    见风门条。

  • 经始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少冲,见该条。

  • 牙槽风

    病名。《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牙槽风初起先齿痛不已,后牙根肉浮肿,紫黑色,或出血,久则腐烂而臭。”多由阳明痰毒邪火上薰所致。治宜泻火解毒,消肿止痛。可选用五味消毒饮、清胃散等加减。参见骨槽风条。

  • 痰饮胃脘痛

    病证名。指痰湿水饮所致的胃脘痛。《东医宝鉴·外形篇》:“痰饮胃脘痛。胃中若有流饮清痰作痛,腹中漉漉有声,及手足寒痛,或腰膝背胁抽掣作痛。宜用小胃丹,控涎丹,三花神祐丸,芎夏汤,加味二陈汤,加味枳术丸。

  • 骨风木

    见《江西民间草药验方》。为琴叶榕之别名,详该条。

  • 肾窍

    肾开窍于耳。“耳者,肾之宫也”(《灵枢·五阅五使篇》),“耳为肾之外候”(《医学正传》),故“耳为肾窍”(《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详耳条。

  • 丹瘤

    病名。《儒门事亲》卷五:“夫小儿丹瘤,浮赤走引或遍身者,乃邪热之毒。”治疗以磁片划出血,外敷拔毒散。类似血管瘤或丹毒的一种。

  • 鼻疮

    病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医宗金鉴》卷六十五:“此证生于鼻窍内,初觉干燥疼痛,状如粟粒,甚则鼻外色红微肿,痛似火炙。由肺经壅热,上攻鼻窍,聚而不散,致成此疮。”宜清热解毒。内服黄连解毒汤加桔梗

  • 皮水

    病名。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肾虚则水妄行,流溢于皮肤,故令身体面目悉肿,按之没指而无汗也。腹如故而不满,亦不渴,四支重而不恶风是也。脉浮者,名曰皮水也。”治宜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