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准绳·疡医》卷五方。吴茱萸、白蒺藜各一两,芜荑仁、轻粉各半两,赤小豆四十九粒,石硫黄少许。为细末,每次半钱匕,油调于手心,摩热后遍揩周身有疥处。治疥疮。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肉苁蓉之药材名,详该条。
病名。《本草纲目》:“楚人多食酸则齿软。”详齿齼、齿齭条。
指湿郁化火而伤脾胃之阴。症见口渴不饥、大便坚结,苔先灰滑,后反黄燥。《温病条辨·中焦篇》:“湿久生热,热必伤阴,古称湿火者是也。”
病名。《银海精微》:“(黑睛)暴露者痛而生翳。”类今之暴露性角膜炎。
艾灸法之一种。将艾条燃着的一端在施灸部位上方一定距离处作回旋运动,给患者以较大范围的温热刺激。适用于风湿痛,神经麻痹等。
见医便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作横舌,即哑门,见该条。
民族药著作。杨竞生等著。上下两册。全书载藏药598种。分矿物、动物、孢子植物和木本种子植物四类。药物名称按藏文字母顺序排列,藏汉两种文字对照。每种药分效用、来源两项叙述。部分药物还有别名、成分、药理、
即解部学的听小骨。有槌骨、砧骨、镫骨,左右合计共六块。详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