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①清凉、清冷。《素问·脉要精微论》:“腰足清也。”②清寒之病;清邪,即雾露之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热病生于上,清病生于下。”《伤寒论·辨脉法》:“清邪中上,名曰洁也。”③澄清。与浑相对。《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④指大自然清阳之气或水谷精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气生浊,热气生清。”《灵枢·动输》:“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⑤指凉药;也是治病八法之一。《素问·五常政大论》:“治温以清,冷而行之。”《医学心悟》:“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⑥通圊。排泄。《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心清脓血。”《伤寒论·辨脉法》:“清便下重,令便数难。”⑦形容谷之不化。《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下利清谷,里寒外热。”

猜你喜欢

  •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见订正金匮要略注条。

  • 十珍汤

    《审视瑶函》卷三方。生地黄(酒洗)、当归(酒洗)、炒白芍药、炒地骨皮、知母(盐酒拌炒)、牡丹皮(童便浸炒)、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各一钱半,人参、甘草梢各五分。为粗末,水煎服。功能滋阴降火,养

  • 神曲酒

    《世医得效方》卷三方。神曲(拳大)一块,酒二大盏。神曲烧通赤,淬酒便饮令尽,仰卧少顷即安。治闪挫腰痛。

  • 初生拭口

    又名拭口法、拭秽法。古人认为小儿初生,必须先以绢裹指,拭净口中秽液,“若不急拭,啼声一发,即入腹成百病”(《千金要方》)。历代医著均有类似的记载。在临床上婴儿开始呼吸前,应清除口咽内的粘液,亦可倒提婴

  • 伍耳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杂病》。即耳中疳臭。多由湿热相搏,上冲于耳而成。治宜清热燥湿,用交感丹(《证治准绳》:香附子、茯神、黄连、桂心、甘菊花)。参见脓耳条。

  • 针灸学简编

    针灸著作。中医研究院编。共六篇:针灸的发展及特点、经络、穴位、针法、灸法、临床治疗。书中根据中医理论体系,在继承和发扬针灸学遗产的基础上加以系统的整理。可供西医学习针灸及中医进修参考。1959年人民卫

  • 天蛇疮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十二。多由草中花蜘蛛螫伤,复被水湿外浸所致。生于肌肤,起泡作痒,破流粘汁。外敷二味拔毒散。类似虫咬皮炎。即天蛇毒。见该条。

  • 辨络脉

    望诊内容之一。络脉,指浮络,即浅表的小血管丛,包括掌大鱼际络脉、耳后络脉等。诊察络脉的色泽和充盈度,结合皮肤的冷暖,有助于了解脏腑气血病变。《灵枢·经脉》:“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

  • 问睡眠

    十问之一。嗜睡(多寐)多因阳虚阴盛,或痰湿困阻。昏睡而伴有高热,为邪犯神明;神倦肢怠而多卧,为气弱神虚。病后身热喜眠,为余邪未清;无热喜眠,为正气未复。失眠(不寐)虚证较多,可见于心血不足、心肾不交、

  • 妊娠脘腹胀满

    病证名。多因孕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湿邪困脾,脾不建运,或暴饮暴食,积食停胃致气滞不舒。若脾胃气虚,症见脘腹胀满,食少纳呆、便溏、少气懒言、四肢倦怠、消瘦、面色萎黄、口泛涎沫。治宜益气健脾。方用《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