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气虚喘

气虚喘

病证名。见《证治汇补》卷五。又名气虚喘逆。指肺气或元气不足所致的气喘。《症因脉治》卷二:“气虚喘逆之因,或本元素虚,或大病后、大劳后,失于调养,或过服克削,元气大伤,则气虚喘逆之症作矣。”症见身倦懒怯,言语轻微,久久渐见气不接续,喝喝喘急等。《景岳全书》卷十九:“气虚之喘十居七八,但察其外无风邪,内无实热而喘者,即皆虚喘之证。若脾肺气虚者,不过在中上二焦,化源未亏,其病犹浅,若肝肾气虚,则病出下焦本末俱病,其病则深。”《医学纲目·喘》:“若久病气虚而发喘者,宜阿胶人参五味补之。”如脾肺气虚,上焦微热微渴而作喘者,宜生脉散,如气虚而无热者,用独参汤;若火燥肺金,上焦热甚,烦渴多汗,宜人参白虎汤。又如人参平肺散参橘煎四君子汤参冬饮理中汤等均可随证选用。参见虚喘、真元耗损喘条。

猜你喜欢

  • 猪糠藤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百眼藤之别名,详该条。

  • 刘璞

    【介绍】:清代医家。字石友。平舆(在河南省东南,邻接安徽省)人。编有《医学集要》6卷(于1682年刻行),论述脉、药性等。

  • 手太阳穴

    经外奇穴名。①《千金要方》:“手太阳穴,手小指端。灸随年壮,治黄疸。”②《千金翼方》:“鼻中拥塞,针手太阳,入三分,在小指外侧后一寸白肉际宛宛中。”位于手小指尺侧缘,平指尖后1寸处。主治鼻塞。直刺0.

  • 外感湿泻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卷四。指湿邪外侵,脾气不运所致的泄泻。症见水泻肠鸣,腹反不痛,或呕而不渴,身重身痛。脉多濡软,或细涩,或浮缓。治宜燥湿利小便,用胃苓散、平胃散。身热身痛脉浮者,用败毒散、羌活胜湿

  • 排风子

    见《本草纲目》。为鬼目之别名,详该条。

  • 唐椿

    【介绍】:明代医家。字尚龄。嘉定(今上海市嘉定)人。唐永卿之后代。参考诸家方论,撰《原病集》,论述七情六淫之伤,饥饱劳逸之过。子杲继其业,亦著名于时。

  • 风痱

    ①病名。指因中风而失音不语者。《千金要方》卷八:“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太平圣惠方》卷十九:“风痱,身体强直,口噤不能言。”②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治风痱不能

  • 凑肺

    病证名。指因恣饮伤肺所致的咳嗽。《证治要诀·诸嗽门》:“有饮冷热酒,或饮冷水,伤肺致嗽,俗谓之凑肺,宜紫菀饮。”《张氏医通》卷四:“如饮冷热酒,伤肺致嗽,谓之凑肺。或兼煎煿伤胃,咳嗽咽痒,痰多唾血,喘

  • 同烘。详该条。

  • 远志膏

    《外科摘录》卷一方。远志肉二至三两。清酒煮烂,捣如泥,用油纸隔布扎敷患处。治痈疽肿毒初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