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气缓

气缓

气机失常而表现为弛纵散涣的病理状态。为《内经》九种气机失常病证之一。《素问·举痛论》:“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类经》注:“气脉和调,故志畅达;荣卫通利,故气徐缓。然喜甚则气过于缓而渐至涣散。”喜为七情之一,适度的喜乐能使心情舒畅,气血通达调和。但大喜则使心神荡散,气机缓纵散涣而出现歌笑无常,甚则狂言多语等神志症状以及肢体缓纵等病候,治疗除调适情志外,可用镇心安神等法。参见九气条。

猜你喜欢

  • 土参

    见《中药志》。为银柴胡之别名,详该条。

  • 辟著

    喻枯裂之象。《素问·气交变大论》:“肃杀而甚,则刚木辟著,柔萎苍干。”

  • 金菊

    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万寿菊之别名,详该条。

  • 风牵偏外障

    病证名。出《秘传眼科龙木论》。即风牵斜。详该条。

  • 橡皮草

    见《湖南药物志》。为金边兔耳之别名,详该条。

  • 脱壳囊痈

    即脱囊之南方俗称。见该条。

  • 缠丝痧

    痧证之一。《异痧奇验方·缠丝痧》:“其证肚腹胀,头疼、心烦、前后心或有紫黑黄点子,用针挑破,以醋擦之即愈,如觉偏体麻木,无此点子者,即心痧子证。将胳膊弯、腿弯青筋刺出紫血,用炒盐煎汤服之。”参见痧条。

  • 脾胃虚寒吐

    病证名。脾胃虚寒而致的呕吐。《活动心书》即冷吐。其证乳片不消,多吐而少出,脉息沉微,面白眼慢,气缓神昏,额上汗出,此因风寒入胃,或食生冷,或伤宿乳,胃虚不纳而出。宜温胃去风,除宿冷,用当归散,水煨姜陈

  • 蛊疝

    病名。见《圣济总录》卷九十四。多因邪热灼肾而致。症见少腹急痛,尿时排出白色粘液。宜内服大建中汤。

  • 督脉络脉

    十五络脉之一。《灵枢·经脉》:“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脉从尾闾骨端的长强穴分出,挟着脊柱两侧上至项部,散布在头上,下行的络脉,下行到肩胛部,左右走向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