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事
即月经。出《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轸式》。
即月经。出《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轸式》。
参见痘疹四合全书条。
病证名。小儿内有积热所致的痫证。《太平圣惠方》第八十五卷:“夫小儿热痫者,由气血不和,内有积热之所致也。”其症口眼相牵,手足抽掣,腰背强直,口中吐沫,鼻里作声,颈项反张,壮热啼哭。治宜退热除痫。用羚角
本法源于《灵枢·官针》“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的理论。后金·窦汉卿《标幽赋》又有“头有病而脚上针,左有病而右畔取”的论述。现今泛指远离病变部位选取穴位的方法。又称远取法。如牙痛选取合谷、内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三。即蛇腹疔。见该条。证治见指疔条。
①见《云南中草药》。为龙须草之别名。②见《江苏中药名实考》。为梗通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书名。不著撰人。约成书于公元八世纪。系敦煌出土之医学残卷。原书分若干篇,现仅存第一、二篇。首篇主论诊脉部位、三部九候、七诊、寸口诊脉法。二篇分述诊脉之轻重缓急、呼吸至数,以及弦、浮、滑、实、革、动、沉
《灵枢经》篇名。本文论述四时与发病及治疗的关系,故名。由于四季气候的变化各有不同,其产生的疾病,亦随之而异,当针刺治疗时,必须根据四时气候的不同,在适当的穴位上运用不同的刺法。
《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卷五十九方。山楂、厚朴(姜制)、甘草、炒枳壳、槟榔、当归、炒白芍药、黄芩(酒炒)、连翘、炒牛蒡子、炙青皮、黄连(吴茱萸炒)、生姜。水煎服。治小儿麻疹作痢,腹痛欲解,或赤或白,
①即阴茎。《外科正宗·下疳》:“男为房术所伤,蕴毒所致,初起阳物痒痛……不时兴举。”详阴茎条。②属于阳性的事物,如火、太阳、雷电等。《素问·方盛衰论》:“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
见《贵州民间药物》。为歪头菜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