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皮肤有发热感觉。多由阴虚或阳盛所致。《中藏经·寒热论》:“皮热而燥者,阴不足,……皮热而热者,阳盛也。”若仅局部热痛,须防疮痈。《灵枢·上膈》:“其痈在外者,则痈外而痛浮,痈上皮热。”
病证名。鼻塞不通。《圣济总录》卷一百八十:“小儿鼻齆塞者,肺气不利也,肺主气,诸阳之气,上荣于面,其气不和,风冷乘虚,客于脑,与气停滞,搏于津液,鼻道壅遏,故为鼻齆塞。”用黄连丸口服,细辛膏涂鼻内。
见足髓孔条。
病名。出《疡医大全》卷十八。即环项发。见该条。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指黑睛生翳之自下向上发展,势如涌波者。参见花翳白陷及凝脂翳等条。
亦名产后痉。《证治准绳·女科》:“陈临川云:凡产后口噤,腰背强直,角弓反张,皆名曰痉。”因其发病原因不同,有产后痉风、产后病痉、产后惊风、蓐风等。详各条。
古病名。清·曾懿《妇科良方》:“产后小儿生下失血过多,遂遗下一物,如脂膜状,乃气血素亏,产前劳伤,肝之脂膜,随血崩堕,名曰肝萎。治宜大补气血,略加升提之品。”类似胎膜残留。
出《神农本草经》。为细辛之别名,详该条。
十二经脉之。代号LR。《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
即温针灸,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