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噎之一。出《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多见于思虑过多者。《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思噎者,心悸动,喜忘,目视,此皆忧恚嗔怒,寒气上入胸膈所致也。”参见五噎、噎条。
五膈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四肢倦重,身常发热,胸痹引背,不能多食,名曰喜膈。”参见五膈条。
流痰病的一种。见《疡科心得集》卷中。多为先天不足,三阴亏损,或有所伤,致使气血凝滞所致。多发于小儿,常见于大腿内侧或外侧处。初起全身寒热间作、食少、困倦、无力、面黄、形体消瘦,腰痛腿酸,朝轻暮重,甚则
见《儒门事亲》。为莲房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西汉时期人。父为世医,楼护年少时曾研读医书,后又投身政界。
脉象。脉伏而搏指。《素问·经脉别论》:“太阴藏搏,言伏鼓也。”
见《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为马棘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在行经期前,出现周期性口鼻出血的病症。详逆经条。
病名,见《外科正宗》卷四。多由胎毒血热,心火内炽,热毒客于肌肤而成。新生儿及幼儿易患本病,症见身热啼哭,肤起红晕,发无定处,由小渐大,肿热痒痛,继而红肿光亮,或起熛浆。发展迅速,并常游走他处。治宜凉血
病名。出《疡科心得集》卷上,即蛇腹疔。见该条。证治见指疔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