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太阳阳明合病

太阳阳明合病

病名。指太阳阳明两经同时受邪,起病即见两经的证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又“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景岳全书·伤寒典》:“如初起发热恶寒头痛者,此太阳之证,而更兼不眠,即太阳阳明合病也。”《伤寒溯源集·合病证治第十五》:“太阳阳明合病者,谓太阳阳明两经皆有见证也,以两经见证之中,有喘而胸满之证,是太阳之表邪偏重于阳明也。”《伤寒论条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盖太阳,膀胱也,膀胱主水;阳明,胃也,胃主饮。风邪属阳,阳主气阳邪协气,泛滥水饮而上涌,得逆则与俱出。此呕之所以为呕,太阳阳明相合而为一家之证也。”《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太阳与阳明合病者,谓太阳之发热恶寒无汗,与阳明之烦热不得眠等证同时均病,表里之气升降失常,故不下利则上呕也。治法只须先解太阳之表,表解而阳明之里自和矣。若利则宜葛根汤表而升之,利自可止;呕则加半夏,表而降之,呕自可除也。”参太阳病阳明病、合病条。

猜你喜欢

  • 病膈

    见《寓意草》。即恶阻。详该条。

  • 胡愔(yīn 音)

    【介绍】:唐代女道士、医家。撰有《胡愔方》2卷,又撰《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1卷,已佚。

  • 胞胀不下

    病证名。黄兴德《胎产集要》:“胞胀不下,因败血流入胞中,即胀大。”治法参见胞衣不下条。

  • 察舌辨证新法

    舌诊著作。1卷。清末刘恒瑞撰。本书论述舌苔原理、看舌八法,在病理舌苔中着重阐析黄、白、黑苔,内容比较简要。初刊于《医学扶轮报》,解放后与《临床验舌法》合刊出版。

  • 上品

    《神农本草经》药物分类法中之一类。详三品条。

  • 盘肠献花

    即盘肠生。《杜氏女科辑要》:“临产子肠先出,产后肠不收,名曰盘肠献花。”详盘肠生条。

  • 妊娠惊悸

    病证名。指孕后心悸易惊,恐惧不安的病症。多因孕后心血不足,或阴虚火旺,或心阳不振等引起。症见心神不宁,心悸善惊,坐卧不安。若心血不足者,兼见面色不华,头晕目眩,宜补血养心,方用归脾汤;阴虚火旺者,兼见

  • 分阴阳

    小儿推拿方法。①出陈氏《小儿按摩经》。由小儿腕掌部中点向两侧分推。可调和气血,用于治疗惊风,癎症,昏迷,抽搐,泄泻、痢疾,黄疸,咳喘痰喘,乍寒乍热。《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盖小儿之病,多因气血不

  • 中客忤

    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六。即客忤。详该条。

  • 郁火积滞呕吐

    证名。指呕吐因火郁气滞所致者。清·罗应章《经验医库·郁火积滞呕吐症》:“郁火积滞,呕吐,五心烦热,咽干口渴,有汗,神强气壮,面赤红活,脉沉滑数疾。”治宜泄火散郁,宜栀连二陈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