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植物学大辞典》。为溲疏之别名,详该条。
见《症因脉治》卷二。即家秘天地煎第二方,见家秘天地煎条。
病名。见《景岳全书》卷二十八。即瘟毒喉痹。详该条。
病证名。又称热泄、火泻、火泄。因热迫肠胃所致。症见肠鸣腹痛,痛泻阵作,泻下多黄色稠粘,或注泻如水,或米谷不化,肛门灼痛,后重不爽,口渴喜冷,小便赤涩,脉数。《丹溪心法·泄泻》:“热泻,粪色赤黄,肛门焦
解剖部位名。见《伤科汇纂》卷五。即关节。详该条。
见《中药材手册》。为青葙子之别名,详该条。
出《喉科秘旨》卷下。即悬壅垂之俗称,详该条。
即原络配穴法,见该条。
见《中医妇科学讲义》。经行先后无定期证型之一。多因恚怒伤肝,肝郁气乱,气乱则血亦乱,冲任胞宫蓄溢失常。症见经期先后不定,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稠粘,抑郁不乐,时欲叹息,胸乳胀闷不舒,或小腹胀痛等。治宜舒肝
证名。指痧胀刮、放后余毒未尽,留于气分、血分聚结成块作痛。《痧胀玉衡·痧块》:“痧毒留于气分,成气痞痛,留于血分成血块痛,壅于食积阻滞,成食积块痛。盖因刮痧、放痧稍愈,痧毒未尽,不用药以消之之故。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