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亦名胎前虚热。《女科秘宝》:“初孕自发大热,服凉药更甚,此胎之虚热也,服四物汤再加人参、附子。”
腹内拘急,疼痛不舒。《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经验方。见《外伤科学》(广东中医学院)。当归9克,川芎、防风、荆芥穗各6克,赤芍药12克,生地黄、白藓皮各15克,薏苡仁18克。水煎服。功能养血祛风。治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荨麻疹等。
中医丛书。清温载之(存厚)撰。刊于1886年。收有《温病浅说》、《温氏医案》及《小儿急惊治验》3种,现存初刻本。
病证名。三阴头痛之一。①《兰室秘藏·头痛门》:“厥阴头项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②指头痛表现在厥阴经脉循行部位者。《冷庐医话·头痛》:“厥阴之脉会于巅顶,故头痛在巅顶。”参见头痛
指外感风邪,厥气内逆的病证。《灵枢·癫狂》:“风逆,暴四肢肿,身漯漯,唏然时寒,饥则烦,饱则善变。”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露蜂房之别名,详该条。
正骨器械。用于骨折复位后的局部外固定。又称夹板。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治腕折四肢骨碎及筋伤蹉跌。”条下注有《肘后方》云:“小品方……以竹编夹裹,令遍缚令急,勿令转动。”这说明早期夹板用竹片制成
《证治准绳·幼科》集三方。炒黄柏、蒲黄、青黛、煅人中白各等分。为末,外敷患处。治小儿热毒口疮。
经外奇穴名。出《针灸集成》。又名阴都。位于脐下1.5寸(气海)再旁开3寸处。主治二便不通,五淋,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腹泻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