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直接灸。详该条。
病证名。胀病之一。见《世医得效方·胀满》。一名谷胀。亦称食积腹胀。指因饮食不节所致的肚腹胀满。《症因脉治·食积腹胀》:“食积腹胀之因,嗜食不谨,胃强能食,脾弱不消,停滞脾胃之间,则食积腹胀之症作矣。”
即指纹色淡。多属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淡红为虚寒,淡青为体虚有风,淡紫为体虚有热。
药物剂型之一。把药粉与面粉混合揉和,使之发酵切为块状而成。一般用水煎服。多入脾胃而助消化。如六神曲、半夏曲等。
小儿推拿方法。出《幼科铁镜》。又名揉耳摇头,丹风摇头。先用两手拇、食两指揉捏小儿两耳垂,再用两手捧住小儿头部轻轻摇动。有镇惊、退热、祛风寒等作用。《保赤推拿法》:“将两手捻儿两耳下垂揉之,再将两手捧儿
证名。出《素问·阴阳别论》。即皮肤粗糙,干枯无泽。
《证治准绳·类方》第六册方。生姜四两,黄连二两。水淹一夜,慢火炒令姜紫色,去姜不用。为细末,每服二钱,茶水调下;治白痢用米饮酒调下。治晨泄,白痢。
内科著作。4卷。明·梁学孟撰于1607年。痰火证治专书。故又名《痰火专门》。作者信奉丹溪学说,认为人之病夭,以痰火为患居多。全书137则医论,主要讨论痰火证的病机、脉理、治法与方药,分别叙述痰火证的治
证名。见《丹溪心法·衄血》。因肝胆郁热,心肾之阴受损所致。常伴见胁痛口苦、烦躁不眠等症。治宜清火解郁、滋阴泄热,用河间生地黄散加减。也有因外感,邪热郁于阳明不得发越所致者,症见目痛鼻干不眠,或身热口渴
病证名。指因湿热行令,热伤肺气所致的咳嗽。《症因脉治》卷二:“伤热咳嗽之症,咽喉干痛,面赤潮热,夜卧不宁。吐痰黄浊,或带血腥臭,烦躁喘咳,每咳自汗。”脉洪数而滑。治宜家秘泻白散、柴胡饮子、栀连清肺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