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喝呼草

喝呼草

出《广西通志》。为含羞草之别名,详该条。

猜你喜欢

  • 问诊

    四诊之一。通过问诊了解患者过去病史、起病原因、发病和治疗经过,以及现在自觉症状,饮食喜恶等情况,结合其他三诊,全面分析,作出判断。《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

  • 缠丝痧

    痧证之一。《异痧奇验方·缠丝痧》:“其证肚腹胀,头疼、心烦、前后心或有紫黑黄点子,用针挑破,以醋擦之即愈,如觉偏体麻木,无此点子者,即心痧子证。将胳膊弯、腿弯青筋刺出紫血,用炒盐煎汤服之。”参见痧条。

  • 朦昧

    证名。见《素问·气交变大论》。一作蒙昧。指神情昏昧,意识不清,如有物蒙蔽之状。

  • 小腹痈

    病名。见《疡医准绳》卷四,又名小腹疽、少腹疽、丹毒痈。为生于腹部脐下气海、关元穴附近的腹皮痈。若高肿红活,疼痛牵背,易溃脓稠者易治;若漫肿坚硬,难溃,溃则脓稀者难治。初起可用艾灸患处七壮,内服仙方活命

  • 虚寒证

    证名。指阳气虚弱所致的证候。见《素问玄机原病式》卷二。症见面少华,食欲不振,得热则舒,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淡苔白,脉沉迟缓弱等。治宜温补为主。选用理中汤、《金匮》肾气丸等方。参见虚证、寒证条。

  • 散结汤

    《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卷七方。荆芥、羌活、牛蒡子、升麻、川芎、牡丹皮、紫花地丁、赤芍药、木通、紫草、青皮、山楂。加芦笋十株,水煎服。治小儿出痘,稠蜜在肾囊者。

  • 湿热条辨

    书名。1卷。清·薛雪撰,撰年不详。此书专论湿热病证,共35条。每条均有薛氏自注。重点辨析湿热受病的原委,各种临床表现及治疗,指出湿热多由阳明、太阴两经表里相传。其立论和治法为后世所宗。嗣后章虚谷曾加注

  • 舌舒

    出明·薛铠《保婴撮要》。即吐舌,见该条。

  • 闪腰岔气

    病证名。为腰部急性筋肉扭、挫伤,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因跌闪、扭挫或搬重物用力不当,伤及腰部及胸椎下段,使经络气血郁闭所致。症见腰部疼痛难忍,不能俯仰、转侧,局部无红肿,但有窜痛感。治宜行气通络。内服

  • 枸杞头

    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即枸杞叶,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