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吴有性

吴有性

【生卒】:十七世纪

【介绍】:

明末著名医学家。字又可。姑苏(今江苏苏州)人。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温病学家。著有《温疫论》一书。明末,不少地方瘟疫(传染病)流行,当时医生多治以伤寒法,无效。他通过亲身观察和深入实践,提出“疠(戾)气”说,认为瘟疫病因与过去所说的“时气”和“伏邪”不同,也不同于一般外感和伤寒。瘟疫是一种不能察见,也不能嗅闻和触知的“疠(戾)气”,由口鼻传入人体。更提出“疠气”有多种,称为“杂气”,一种“疠气”只和一种疫病有关,而且各有其“特适”性(一定“疠气”常易侵犯一定脏器)和“偏中”性(人或动物对“疠气”具有不同的感受性),还指出某些“疠气”和某些外科感染疾患有关。对于瘟疫的传染途径,指出有空气和接触传染。对传染病的治疗有新的见解,提出“守古法不合今病”,倡用“达原”、“三消”等疗法。他的创新对温病学的发展起了很大推进作用。其“疠气”说,在世界传染病学史上,也是先进的。

猜你喜欢

  • 脱阳

    阳气严重耗损,有虚脱倾向的病变。①《难经·二十难》:“脱阳者见鬼。”指阴寒内盛,阳气耗伤太过,以致神气不藏而出现幻觉、幻视、神志异常、呢喃乱语、或大汗淋漓等症状。②指男子因性交而出现虚脱的症状。

  • 泻心导赤汤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卷五十一方。木通、生地黄、黄连、生甘草。加灯心,水煎服。治小儿心经有热而致的吐舌,面红烦渴,小便赤涩。

  • 脱骨丹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金樱根之别名,详该条。

  • 胡桃隔

    见《山东中草药手册》。为分心木之别名,详该条。

  • 肉色疽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即缓疽。见该条。

  • 肛门

    又名魄门、后阴、谷道。简称肛。《证治要诀》:“肛门者,……又曰魄门。”参见魄门条。

  • 骨繇者取之少阳

    选穴法之一。指对骨节弛缓不收或摇动的病症,取用少阳经的穴位进行治疗。《灵枢·根结》:“少阳为枢,……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视有余不足。”

  • 螳螂子

    ①病证名。出明·秦景明《幼科金鍼》。又名妒乳、颊脂垫。小儿生后一月左右,口腔内两侧近牙龈处,出现肿硬隆起的脂肪垫,剖视之颇似螳螂子,故名。小儿患此,吮乳困难,甚至啼哭不能出声,日久则面呈黄色,尤以鼻准

  • 其下者引而竭之

    治则。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下,指下部如腹部、二阴等部位;引,引导、通利;竭,祛除。指病邪在下的病证用泻法、利法等疏导,使病邪从下而出。如阳明腑实用承气汤,太阳蓄水证用五苓散之类。

  • 脾胃阴虚

    胃阴虚和脾阴虚的综合表现。脾与胃相表里,同主后天水谷营养的生化,故胃阴虚常引致脾阴亦虚,出现本证。参胃阴虚、脾阴虚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