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昇
【介绍】:
宋代医生。与宋处撰《新修钟乳论》1卷,已佚。
【介绍】:
宋代医生。与宋处撰《新修钟乳论》1卷,已佚。
脉象之一。脉来急促有力而呈不规则间歇。《脉经》:“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主阳盛热实,血气痰食停滞,亦主肿痛。《脉诀刊误》:“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阳盛则促,脉疾而时止,……虽有止,非死脉也
麻疹专著。3卷。清·田九如撰。刊于1842年。此书大体分为麻科审症、麻科集腋、麻科撮要三部分,主要阐述麻疹前后出现的各种证候及治疗方法,尤详于顺、逆、险证的证治。书末附治疗方剂。现存初刻本。
指面部肌肉消瘦。多因体虚久病,气血耗损所致。《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血气皆少,则面瘦恶色。”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攒竹,见该条。
病证名。《证治准绳·杂病》:“谓目见西北二风则涩痛泪出,……乃肝虚受克之病。秋冬月发者多,治当补肝之不足,抑肺之有余。”
【介绍】:北宋医生。字定民。毗陵(今江苏常州市)人。元丰年间(1078~1085)旅居浙江鄞县,为人治病多获良效。崇宁年间1102~1106徽宗患病,招募良医诊疗,中立应召为之治愈。
寒证与热证交错在一起同时出现。如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表热里寒、表寒里热等证。参见各条。
病证名。《幼科要略》:“稚年夏月食瓜果,水寒之湿,着于脾胃,令人泄泻,其寒湿积聚,未能遽化热气,必用辛温香窜之气。”可用平胃散、胃苓汤、七香饼之类。
见《证治准绳·杂病》。即眼弦。详该条。
证名。指心悸、怔忡。详心悸、怔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