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合谷

合谷

经穴名。代号:LI4。出《灵枢·本输》。别名虎口。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之中点处;或当拇、食指并拢时,在第一骨间背侧肌隆起之中央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布有桡神经浅支,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并有手背静脉网,近侧为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主治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鼻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黄疸痛经经闭,滞产,腹痛,消化不良,痢疾便秘,瘾疹,丹毒疔疮臂痛;以及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三叉神经痛,癔病,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孕妇不宜针灸(图58)。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即中部地,以候胸中之气。

图58

猜你喜欢

  • 虫痔

    病名。《千金要方》卷十八:“蛲虫居胴肠之间,多则为痔。”《疡科选粹》卷五:“侵淫淫烂,岁积月累,蚀肠穿穴者为虫痔。”宜服蝟皮丸或黑玉丹。相当于痔疮病人兼染蛲虫者。

  • 沍(hù 护)耳

    病名。见《冯氏锦囊秘录》卷六。聤耳的别名。系指脓耳耳内流脓腐臭者。又叫内耳疳臭。名称各异,总由积热上壅或风水入耳所致。久病可致耳聋。参见聤耳、耳疳条。

  • 师巫颅囟经

    见颅囟经条。

  • 解尸编

    脏象著作。1卷。日人河口信任著,刊于明和九年(1771年)。作者遵《灵枢经·经水》“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的古训,对行刑的尸体亲自解剖,绘五彩图。凡脏腑之理色、大小、位置、关系、骨节之机关,肌肉之厚薄,

  • 昏瞑

    证名。指眼视物不明的证候。《医贯》卷四:“火衰则有昏瞑之患。”参见目昏条。

  • 瘟疫白喉

    病名。《喉科种福》卷三:“乃厉气从口鼻入手太阴肺,肺属金,其色白,故其现于喉亦白,或白如豆渣……或在喉两旁,或在小舌尖上,或二、三日始现,或随病随现,其现也或白点,或白条,或白块,或白垢,渐渐长至满喉

  • 中医诊断学讲义

    书名。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书分五章。第一章概述;第二章四诊概要;第三章论八纲,并附医案举例;第四章证候分类;第五章诊法运用。末附有关诊断的原文选录和歌诀选录。内容比较丰富。1964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 颅囟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颅息。见该条。

  • 缺盆

    ①人体部位名。即锁骨上窝。《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从缺盆上颈贯颊。”②经穴名。代号ST12。出《素问·气府论》。别名天盖。属足阳明胃经。位于锁骨上窝中央,胸正中线旁开4寸处。布有锁骨上神经

  • 玉蕊花

    出《花镜》。为西番莲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