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口角流涎

口角流涎

病证名。①病在中焦胃热则流热涎脾虚则流冷涎。症见涎唾口角流出,绵绵不已,睡时尤甚,以致浸淫口角及下唇,皮肤红赤,湿烂生疮。治法若因胃家有热者,宜清胃泻火。用清胃散加减;若因脾家虚寒者,宜温中补脾。用白术半夏干姜木香党参丁香青皮等。②因虫积者,宜杀虫消疳。可选用乌梅丸加减。③小儿生齿口中流涎者,勿需治疗。④因中风者,《医钞类编》卷十二:“舌纵涎下多唾或口角流涎不止,口眼斜,手足痿软,神龟滋阴丸。”《张氏医通》卷一:“卒然晕倒,口眼斜,口角流涎者,气虚挟痰也。六君子加秦艽天麻、姜汁、竹沥。”

猜你喜欢

  • ①闭眼。《灵枢·寒热病》:“阴气盛则瞑目。”②古义与眠通。《灵枢·营卫生会》:“壮者之气血盛,……故昼精而夜瞑。”

  • 后胁

    背的侧部,相当于肩胛下至第十二肋间部位的总称。

  • 灰根黄尖中赤舌

    舌根灰色,中红,尖黄苔。为肠胃燥热,阴液耗伤之候。症见发热,口渴,谵语,大便秘结。宜急下存阴(见《伤寒舌鉴》)。

  • 心跳心慌

    证名。指心悸、怔忡。详心悸、怔忡条。

  • 手太阳之正

    出《灵枢·经别》。即手太阳经别,见该条。

  • 点眼药法

    中医眼科外治方法。将制作好的膏、丹、散等眼药,用特制的骨针或玻璃棒蘸药少许,点入眼内或患处。

  • 寒则气收

    寒性收缩,使阳气不得宣泄。故寒在皮毛腠理,则毛窍收缩,卫阳闭束,出现恶寒、无汗等症。《素问·举痛论》:“寒则气收”,又“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

  • 卷子根

    见《分类草药性》。为乌桕木根皮之别名,详该条。

  • 肘所

    指肘所在之处,即肘背部位。《灵枢·论疾诊尺》篇:“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类经》注:“肘,臂膊之节也。一曰曲池以上为肘。肘在上,手在下,故肘应腰上,手应腰下。”

  • 骨羡疮

    病名。见《外科启玄》卷六。由风热郁滞肌肤所致。其症生于背部神堂穴、膈关及膈俞穴处。初起皮肤瘙痒剧烈,继起燎浆水泡,搔破后溃烂见骨。治宜托里解毒。内服加味补血汤,外敷太极黑铅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