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傅青主女科》。亦名带下青候。多因经产之后胞脉正虚,湿浊秽邪乘虚侵袭,或肝经湿热下注,伤及任脉所致。症见阴道流出青绿色粘腻,气味臭秽的液体,连绵不断。治宜调肝清热利湿。方用加减逍遥散(茯苓、
见《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即赤瓟,详该条。
五脏与体表组织的关联之一。肺气主表,故合于皮毛。皮毛为一身的外卫,靠肺散布卫气以温养,肺气足则卫外固密,邪不易干;皮毛的散气作用,也与肺司呼吸有密切关系,故称相合。《素问·五脏生成论》:“肺之合皮也,
【介绍】:见程衍道条。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龙骨之处方名,详该条。
病证名。燥痰证之一。《症因脉治·内伤痰症》:“燥痰之症,咳嗽喘逆,痰火上升,时咳时止,痰不能出,连嗽不已,面赤气升,此内伤燥痰之症也。”多因肺肾阴亏,或膏粱厚味,肠胃积热,火灼津液而致。治宜养阴润肺为
伤寒方论著作。清徐大椿编释。刊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徐氏将《伤寒论》113方予以分类(纯以方分类,不按六经分类),证随方定,便于按证索方。该书对主方及其方类在阐析方面重视理论联系临床实践,使读
焦,在此指脊柱棘突;七焦,即第七、八胸椎棘突间。《灵枢·背腧》:“膈腧在七焦之间。”
【介绍】:见夏云条。
出《素问·皮部论》。太阳经之阳络。名关枢,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