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又称水恣泄。因膈热口渴,饮水过多所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泻论》:“渴引饮者,是热在膈上。水多入则下鬲入胃中,胃经本无热,不胜其水,名曰水恣,故使米谷一时下。”可灸大椎三五壮,或用平胃五苓散,
见《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为莽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肘后备急方》卷五。又名阴门痒。多因肝郁化热,脾虚聚湿,湿热蕴结,流注于下;或因外阴不洁,久坐湿地,病虫乘虚侵袭;也有因阴虚血燥而致者。症见外阴部或阴道内搔痒,甚则奇痒难忍,坐立不安。湿热者,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狗肝菜之别名,详该条。
即五脏毒,详该条。
【介绍】:南宋医家。所撰《胡元质经效方》,为江淮一带医家所推重。
即牛黄清心丸第二方,见牛黄清心丸条。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鹿角菜之别名,详该条。
异痘之一。痘疮初见于面部,独鼻梁左右密集,其他部较少的症状,此热毒郁聚于肺,多属险症。治宜内服黄连解毒汤。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水蜈蚣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