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即目偏视。详该条。
黄病二十八候之一。《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心脾二藏有瘀热所为。心主于舌,脾之络脉,出于舌下,若身面发黄,舌下大脉起青黑色,舌噤强不能语,名为噤黄也。”参见黄疸有关条。
恶即畏恶。《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脾恶湿。”脾主运化水湿,湿盛则易伤脾阳,影响健运而产生泄泻、四肢困乏等症,故称恶湿。
病证名。指恼怒伤肝,肝气怫郁,木燥火生,筋膜干急所致的痿症。《症因脉治》卷三:“肝热痿软之症,汁溢口苦,两胁攻刺作痛,筋膜干急,筋缩而挛,此《内经》肝热痿弱之症也。”治宜疏肝理气,滋水涵木,舒筋活络等
出《本草纲目》。为紫河车之别名,详该条。
见《泉州本草》。为穿心莲之别名,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马鞭草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参见钱瑛条。
见《云南中草药》。为滚山虫之别名,详该条。
见《医学正传》卷二。即温清丸,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