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疡科心得集》卷上。又名走黄疔、龙泉疔、闭口疔。人中为阳明络脉所经行之地,易发生走黄而成险证。证治见疔疮条。
见《贵州草药》。为龙舌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正宗》卷二。多生于唇、口及手掌指节间,初生一点红黄小皰,痒痛间作,左右肢体麻木,重则寒热交作,头晕眼花,心烦发躁,言语昏愦,此属心经毒火而成。治同疔疮。
【介绍】:人名,字景元,后改景希。南宋庆元年间进士,浦城人。尊朱熹学派,人称为西山先生。著作有《西山甲乙稿》,《大字衍义》等书。所著《真西山先生卫生歌》,通俗易懂,有重要参考价值。
即指纹郁滞,推之不畅。主病邪稽留,阻遏营卫运行,每因痰湿、食滞、邪热郁结所致,均属实证。
病名。指痢疾之由于天行疫毒所致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痢证汇参》卷四:“疫痢之证,运气所致。或流衍之纪,雨湿连绵;或二火司令,赫曦用事,湿热大作;或燥金行令,燥火时行,三者皆成疫痢。此所谓之天行疫痢也
见《滇南本草》。为宝盖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福建中草药》。为木槿花之别名,详该条。
古刺法。出《素问·缪刺论》,又称交经缪刺,指左侧有病取右侧穴,右侧有病取左侧穴的交叉刺法。本法与巨刺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巨刺刺经,缪刺刺络。临床一般以浅刺井穴和呈现郁血的络脉为主。用以治疗络脉的病变。
病证名。即伤湿咳嗽。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二。《古今医鉴》卷四:“伤湿咳者,脉细,骨节烦疼,四肢重着,或自汗,小便涩。”《医门法律·咳嗽门》:“伤湿之咳,身重,脉细,痰多,五苓散、白术汤。如喘满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