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病名。见《医学原理》卷六。即录食泻。详该条。
病证名。小儿受惊后,复为乳食痰热所伤而成的积证。《活幼心书》:“小儿所患之证,皆因乳哺不节,……但有时泄下青水如生草汁,是受惊而后有积,烦闷啾唧,常似生嗔,名为惊积。”《丹溪心法》:“小儿食积,痰热,
见《中国经济植物志》。为走马胎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膻中疽。见该条。
病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多因恣酒嗜燥,或湿热,痰浊等所致。“风轮黄亮如金色,而视亦微眇,为湿热重而浊气薰蒸清阳之气,升入轮中,故轮亦色变。”(《张氏医通》卷八)。类今之虹膜异色性睫状体炎,宜清热除
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指颈项、肢体僵硬,不能活动自如者。《内经知要·病能》:“强者,筋强;直者,体直而不能屈伸也。”强直是痉、痫、破伤风等病的主要症状。参见痉、癎等条。
同正气,泛指构成和维持生命的精华物质及其功能。《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具体如生殖之精。《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
出《本草图经》。为空青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出《伤寒论》。因心火炽盛者,症见舌伸出口外不收,肿胀多涎,治宜清心泻火、涤痰开窍,用黄连解毒汤加竹沥、大黄、木通。因热病后阴液伤,而热未尽,症见舌伸长吐出口外,无力收缩,舌起裂纹,治宜养阴清热
指少阴君火。亦即极盛之火。《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二之气,大火正,……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