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病名。《素问·生气通天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古无疔字,丁通疔,泛指外科证情较重之多种疮疡。《疡医准绳》卷二:“大抵如豆、如臼、如箔金、如茱萸、如石榴籽或发疹搔破而青黄赤色汁出,或衣服触着而疼痛忽生,或白而肿实,或赤而浮虚,其状不一,……若因剥割疫死牛马猪羊,瞀闷身冷,遍体俱有紫疱,此疔毒也……”历代文献以疔命名者如:满天星疔、红丝疔、烂疔、麻子疔、石疔、雄疔、雌疔、火疔、暗疔、乌茄疔、水疔、蛇眼疔、蛇头疔、水蛇头疔、蛇节疔、蛇背疔、蛇腹疔、断指疔、蛀节疔、泥鳅疔、鳅肚疔、鱼肚疔、鱼尾疔、鱼脐疔、牛疔、猪疔、牛拘疔、马疔、马口疔、羊疔、羊须疔、狗疔、牛皮疔、羊毛疔、托盘疔、穿板疔、手糟疔、松子疔、盐肤疔、浮沤疔、瓜藤疔、杨梅疔、驴马疔、蜈蚣疔、豆腐疔、水洗疔、刀镰疔、葡萄疔、冷疔、脱骨疔、血疔、卷廉疔、忘汲疔、燕窝疔、骊龙疔、腾虎疔、钉脑疔、赤疔、青疔、黑疔、黄疔、白疔、赤面疔、白刃疔、黑靥疔、紫靥疔、黄鼓疔、五疔、十三疔、三十六疔、十指疔、疫疔、人中疔、承浆疔、印堂疔、迎香疔、合谷疔、手丫疔、火焰疔、手背疔、虎口疔、指疔、螺疔、沿爪疔、中节疔、足底疔、穿心疔、颊疔、颧疔、鼻疔、镇口疔、反唇疔、髭疔、虎须疔、眉疔、对疔、正对口疔、偏对口疔、足面疔等一百余个。详见各该条。

猜你喜欢

  • 灰陷

    五陷之一。指痘出稠密,其色如灰,根脚无红晕而顶陷者,为气血大虚所致。治法详白陷条。

  • 瓜槌草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漆姑草之别名,详该条。

  • 肾胀

    证名。胀病之一。《灵枢·胀论》:“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医醇賸义·胀》:“肾本属水,寒气乘之,……故腹满引背,时形困苦,腰髀痛则下元虚寒,营血不能流灌也。当温肾祛寒,温泉汤主之。”参见胀

  • 悲伤

    指悲哀过度所致的疾病。《医醇賸义·悲伤》:“悲则气逆,愤郁不舒,积久伤肺,清肃之令不能下行。”用加味参苏饮。参见善悲条。

  • 攻下派

    金元时期的一个医学派别。详见金元四大家条。

  • 心痛痧

    痧证之一。《痧胀玉衡·心痛痧》:“痧毒冲心,属之于气,则时痛时止,痰涎壅盛,昏迷烦闷,此其候也。治宜刺手臂,服顺气之剂为主。痧毒攻心,属之于血,则大痛不已,昏沉不醒,此其候也。治宜刺腿湾,服活血之剂为

  • 手太阳之筋

    手太阳的经筋。《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

  • 干脚气

    脚气病之一。见《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五。指脚气之足膝不肿者。因素体阴虚内热,湿热、风毒之邪从热化,伤及营血,筋脉失养所致。症见足胫无力,麻木痠痛,挛急,脚不肿而日见枯瘦,饮食减少,小便热赤,舌红,脉弦数

  • 眼疽

    病名。见《青囊真秘》卷一。指胞睑疮疡之毒邪内陷,硬肿色暗,经久难愈者。参见目疡条。

  • 胰俞

    经外奇穴名。见《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1974年版)。即胃管下俞。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