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诗词古文>薛珏生平

薛珏生平介绍

薛珏,字温如,唐河中府宝鼎县人(今万荣县荣河镇一带),薛珏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薛宝胤,担任过邠州刺史;父亲薛纮,担任过蒲州刺史。朝廷因为他祖辈的功绩,就赏给薛珏一个出身,不必通过科举就能做官。他青年时代,先后担任过懿德太子庙令、乾陵台令、太子中允、渭南尉、昭德县令等官职,在朝廷的考察中,经常名列第一。不仅工作能力强,而且清正廉明,深得朝廷赏识和百姓爱戴。任昭德县令时,百姓还准备给他立碑纪念,薛珏坚决地推辞了。后来,朝廷委任他为楚州刺史,兼该州的营田使。>>查看薛珏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薛珏,字温如,唐河中宝鼎(治今山西万荣县西南宝鼎)人,生卒年不详。

  他的祖父薛宝胤为唐邠州刺史,父薛纮为唐蒲州刺史,约在唐玄宗开元年后期,他以门荫入仕,初授职为懿德太子(名重润,唐中宗长子,其出生后不久即被立为皇太孙,武则天称帝时杖杀。)庙令,后不断迁升至乾陵台令。又为太子中允(太子东宫属官,职相当于门下侍郎),兼渭南县尉。唐朝有考察官吏政绪的制度,薛珏在渭南的考课为一等。同时,他还以廉洁清白闻名于世。

  渭南任后,薛珏迁昭德县令。他在昭德时也颇有政绩,深受吏民爱戴。当时县里百姓曾请求为他立碑颂德,但他—再推辞不让这样做。

  昭德任后,薛珏迁转楚州(治今江苏准安县,唐属淮南道)刺史,兼本州营田使。薛珏到任后,积极进行整顿,并裁减冗员,节省开支,从而增加了田租收入,减轻了人民负担。

  唐安史之乱后,地方观察使(或节度使)擅权,往往节制数州,称霸一方。薛珏在楚州改革弊政,不仅损害了某些官吏的利益,同时也损害了当地观察使的利益。这样,观察使捏造罪名,上奏朝廷,陷害薛珏。因此,薛珏被迁转为硖州(治今湖北宜昌市,唐属山南道)刺史。唐安史乱后,江淮富庶,山南贫穷,地方官俸禄受这种地区差别的影响很大。薛珏由楚州迁硖州在当时是一种惩罚。硖州任满后,薛珏迁任陈州刺史。陈州治在今河南淮阳县,地处中原,土地宽平,豪强地主很多。薛珏在此严于法令,办事公正,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横行,使普通百姓得以喘息,客观上有利于安业乱后这一地区经济的恢复。

  唐德宗即位后,在政治上想有一番作为,特命使臣前往各地考察官吏的政绩,以定升贬。当时前往淮南考察的李承认为薛珏在楚州任时,为政简约,不烦扰百姓;前往山南考察的赵赞认为薛珏在劝州任时,为政清廉,前往河南的卢翰认为薛珏在陈州任时,为政严肃。他们都把自己的看法写成章疏,上奏唐德宗。唐德宗看后特加授薛珏为中散大夫,并赐金紫(黄金和高级官吏的服饰)。从此,薛珏以治名闻世。宣武军(治今河南开封)节度使刘玄佐还特奏请唐德宗加授薛珏为御史大夫,及汴宋(即宣武军)都统行军司马。不久,薛珏任汴州刺史,再迁任河南尹,之后入朝为司农卿。

  薛珏任司农卿时,唐德宗曾令他和一些官员对各地推荐来可任刺史、县令的100人进行考察,但考察的结果,只十有一、二回答得较为满意。主持考察的宰相觉得合格的人太少,想再加试诗赋和时政策论。薛珏认为:“求良吏不可兼贵以文学,宜以圣君爱人之本为心。”坚决主张不再加试其它,宰相见他说得有理,就根据他的意见,按原考察的成绩好坏,依次授与被考查的人实职。这样做以后,他们中称职的很多。

  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薛珏被拜封为京兆尹。—次,司农寺供皇室用物30车,但不足宫廷亨用,有关官吏奏请唐德宗在京城市上购买来补充。薛珏接到唐德宗要进行宫市的旨意后,拒不执行,并令市场所在地的万年县县令韦彤禁止市上的一切买卖。薛珏的作法,虽然抵制了宫市,但市场贸物不流通,也使京城人民的生活受到影响。薛珏、韦彤抗旨,受到了处罚。过了一段时间,唐德宗觉得宫市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对薛珏、韦彤处理不当,就向侍臣了解情况。侍臣们摸不准唐德宗的心理,有所顾忌,避而不答。不过,唐德宗还是赦免了薛珏和韦彤。

猜你喜欢

  • 郑可学

    (1152—1212)兴化军莆田人,字子上,号持斋。从学朱熹之门,久之,最得精要,四方来学者,熹多使其质正。及熹知漳州,延教其子弟。晚以特科调衡州司户,授忠州文学。有《春秋博议》、《三朝北盟举要》、《师说》。

  • 崔珏

    崔珏(音jue决),字梦之,唐朝人。尝寄家荆州,登大中进士第,由幕府拜秘书郎,为淇县令,有惠政,官至侍御。其诗语言如鸾羽凤尾,华美异常;笔意酣畅,仿佛行云流水,无丝毫牵强佶屈之弊;修辞手法丰富,以比喻为最多,用得似初写黄庭、恰到好处。诗作构思奇巧,想象丰富,文采飞扬。例如《有赠》一诗写美人的倾国之貌,“烟分顶上三层绿,剑截眸中一寸光”、“两脸夭桃从镜发,一眸春水照人寒”等句,其设喻之奇、对仗之工、用语之美,真令人叹为观止、为之绝倒,梦之真可谓是镂月裁云之天工也。诗一卷(全唐诗中卷第五百九十一),所录尽是佳作。

  • 尹体震

    尹体震(约一五九八—?),字恒复。东莞人。诸生。明桂王时官中书舍人。国亡,遁迹罗浮。清陈伯陶《胜朝粤东遗民录》卷二有传。

  • 石象之

    石象之,生卒年不详,北宋文人。字简夫,越州新昌(今属浙江)人,石待聘之子。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官太常博士、太子中允,以文学名世。

  • 赵佑

    (1727—1800)浙江仁和人,字启人,号鹿泉。乾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官至左都御史。任官四十余年,典试督学几无虚岁。以八股文闻名海内。有《清献堂集》。

  • 姜夔

    姜夔[kuí](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 柯九思

    (1290—1343)元台州临海人,字敬仲,号丹丘生。依附怀王图帖睦尔(文宗)。文宗即位,授典瑞院都事,迁奎章阁鉴书博士。文宗死,流寓江南。博学能文,善楷书,工画墨竹,能以书法为之。又善鉴识鼎彝古器。

  • 殷潜之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自称野人,与杜牧友善,杜牧有《和野人殷潜之题筹笔驿十四韵》诗。事迹见《唐诗纪事》卷四九。宋范温称其《题筹笔驿》诗“甚壮丽”(《潜溪诗眼》)。《全唐诗》存诗1首。

  • 徐俯

    徐俯(1075~1141)宋代官员,江西派著名诗人之一。字师川,自号东湖居士,原籍洪州分宁(江西修水县)人,后迁居德兴天门村。徐禧之子,黄庭坚之甥。因父死于国事,授通直郎,累官右谏议大夫。绍兴二年(1132),赐进士出身。三年,迁翰林学士,擢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官至参知政事。后以事提举洞霄宫。工诗词,著有《东湖集》,不传。

  • 李仲略

    (?—1205)金泽州高平人,字简之。李晏子。世宗大定十九年进士。累官吏部侍郎,兼宛王傅。审纥石烈执中贪赃案,坚主严办。官至山东东西路按察使。卒谥襄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