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诗词古文>王珪2生平

王珪2生平介绍

王珪(570-639年),字叔玠,河东祁县(今山西祁县)人,唐初四大名相之一,南梁尚书令王僧辩之孙。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入召秘书内省,授为太常治礼郎。受叔父王頍牵连,逃遁终南山。唐朝建立后,历任世子府咨议参军、太子中舍人、太子中允,成为隐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后因杨文干事件被流放嶲州。贞观年间,征召回朝,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侍中、同州刺史、礼部尚书、魏王老师,封永宁郡公。贞观十三年,病逝,追赠吏部尚书,予谥号为懿。>>查看王珪2的诗词古文

生平

早年经历
  王珪年轻时性情淡雅,志向深沉,不重名利,从不随便交结朋友,深受叔父王頍的赞赏。593年(开皇十三年),王珪被召入秘书内省,授为太常治礼郎,参与校定图书典籍。

  仁寿四年(604年),王頍随汉王杨谅起兵反对隋炀帝,兵败被杀。王珪是王頍之侄,按律应当连坐。他逃到终南山中,隐居十余年。

投奔唐朝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攻入关中,拥立代王杨侑为帝,进封唐王,册长子李建成为世子。王珪得到丞相司录李纲的举荐,出任世子府谘议参军。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受禅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册封李建成为皇太子。王珪被任命为太子中舍人,后改任太子中允,深受李建成器重。

  武德七年(624年),庆州刺史杨文干兵变,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的矛盾加剧。唐高祖认为:王珪未能劝导太子,致使其兄弟失和,将他流放巂州(今四川西昌)。

累职拜相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李建成,立为皇太子,不久继位,是为唐太宗。王珪与魏征一同召回朝中,出任谏议大夫。[6] 同年十月,唐太宗追封李建成为息王,以礼改葬,王珪与魏征等原东宫属官一同前去送葬。

  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对群臣道:“只有君臣相得,天下才能太平。汉高祖以武功取天下,能够传国久远,就是因任用贤臣之故。我虽然不算圣明,也希望你们能直言劝谏,使天下安定。”王珪进言道:“陛下若能广开言路,纳取谏言,臣必竭尽心力。”唐太宗遂准许谏官同宰相一同入宫议政。当时,王珪多次进谏,深受太宗信任,改任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赐爵永宁县男。同年八月,王珪请侍中高士廉向唐太宗呈递密奏。高士廉却将密奏扣下,因此获罪被贬。贞观二年(628年),王珪以接替高士廉,代理侍中之职,并进爵永宁郡公。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正式任命王珪为侍中。

教导魏王
  贞观七年(633年),王珪因泄露禁中密语,被贬为同州刺史。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又召王珪回朝,任命他为礼部尚书,并命他参与修定《五礼》。

  贞观十一年(637年),王珪兼任魏王老师,负责教导魏王李泰。他以老师自居,坦然接受李泰的拜礼。当时,李泰请教忠孝之事,王珪道:“皇帝是你的君主,侍奉他要竭尽忠诚;皇帝又是你的父亲,侍奉他要竭尽孝心。尽忠尽孝可以树立自己,可以成就美名。汉东平王刘苍曾说:‘为善最乐’,希望你记住这话。”唐太宗得知后,高兴地道:“李泰可以不犯过失了。”

  贞观十二年(638年),王珪上奏道:“三品以上官员遇见亲王都要下车行礼,这不符合礼仪。”唐太宗不高兴的道:“你们为彰显尊贵,便轻视皇子吗?”王珪与魏征极力劝谏,唐太宗遂听从王珪的建议,削减诸王权势。

病逝
  639年(贞观十三年),王珪得病。唐太宗命女儿南平公主(王珪儿媳)前去探视,又命民部尚书唐俭为他调理药剂饮食。不久,王珪病逝,终年六十九岁。唐太宗素服举哀,并命李泰率百官送葬,追赠他为吏部尚书,赐谥号为懿。

轶事典故

结交房杜
  王珪隐居终南山时,与房玄龄、杜如晦交好。一次,母亲李氏道:“你将来定会显贵,但不知道跟你交往的都是什么人,你把他们约来看看。”恰好房玄龄等人前来拜访。李氏暗中观察后大吃一惊,命人备办酒食,并对王珪道:“这两人都有宰相之才,你能与他们交往,将来必定显贵。”

谏出美人
  庐江王李瑗谋反被杀后,其姬妾被籍没入宫。后来,唐太宗指着这个姬妾对王珪道:“李瑗杀了她的丈夫,又纳她为妾。”王珪问道:“陛下认为李瑗所为对还是不对?”唐太宗道:“杀死他人又娶其妻,你怎么还问对错呢?”王珪答道:“陛下知道李瑗灭亡的原因,却把他的妾留在身边,陛下实质上还是认为李瑗所为是对的。”唐太宗醒悟,命将这个美人放出宫去。

臣不负君
  太常少卿祖孝孙奉命教授宫人音乐,不称太宗心意,受到责怪。王珪与温彦博谏道:“孝孙乃是高雅之士,您让他去教宫女,进而又责怪于他,臣认为与礼不和。”唐太宗大怒:“朕将你们视为心腹,你们就应竭忠对我,现在却附顺臣下欺罔君上,难道是为祖孝孙说情吗?”温彦博急忙谢罪。王珪仍道:“陛下以忠直责怪我,难道我现在说的话含有私心吗!这是陛下有负于我,并不是我有负于陛下!”太宗默然。

品评宰相
  王珪拜相后,与房玄龄、李靖、温彦博、戴胄、魏征等人一同辅理朝政。一次,唐太宗对王珪道:“你可对房玄龄等人加以品评,并说说自己同他们比较谁更贤能?”王珪答道:“勤勤恳恳地报效国家,尽心竭力无所保留,我不如房玄龄。文武双全,出征可以为将,入朝可以拜相,我不如李靖。陈事进言详尽明白,上传下达忠实公正,我不如温彦博。解决繁重的困难,妥善处理各种问题,我不如戴胄。以谏诤为己任,希望皇帝跟尧舜一样圣明,我不如魏征。说到辨别清浊,疾恶奖善,我与他们相比,倒是略有长处。”太宗深表赞同,房玄龄等人也认为评价非常准确。

公主下拜
  唐初公主下嫁,不行拜见公婆之礼。南平公主下嫁王珪之子后,王珪道:“如今皇帝圣明,行为举止都遵循礼制。我接受公主拜见,不是为自身荣耀,而是要显示朝廷的美德。”他和妻子端坐于上,让公主行拜礼。从此,公主下嫁,若公婆尚在,都要行妇礼。

墓葬纪念

  根据《太平寰宇记》记载,王珪墓在万年县(在今陕西西安)南四十五里。

家庭成员

祖父:王僧辨,出仕南梁,官至太尉、尚书令。

父亲:王顗,出仕北齐,官至乐陵郡太守。

儿子:王崇基,官至主爵郎中,袭封永宁郡公。

儿子:王敬直,娶唐太宗第三女南平公主,封南城县男。

后世地位

780年(建中元年),王珪与房玄龄、杜如晦等三十七位宰臣被唐德宗定为上等。

848年(大中二年),王珪与戴胄、岑文本等三十七位功臣被唐宣宗图像凌烟阁。

猜你喜欢

  • 林谏

    谏字格非,青田人。官至兵部侍郎。

  • 元希声

    (六六二―七0七)唐朝洛阳人。隋兵部尚书岩曾孙,三岁便善草隶书,客有闻而谬之者,援豪立就,动有楷则,当时目曰神童。举进士,徵拜司礼博士,擢吏部侍郎。卒年四十六。《文苑英华、唐书宰相世系表》

  • 王士熙

    东平人,字继学。王构子。善画山水。英宗时为翰林待制。泰定帝时历官治书侍御史,中书参知政事。泰定帝死,被燕铁儿流远州。后为文宗起用,任江东廉访使,以南台御史中丞卒。

  • 张筹

    常州府无锡人,字惟中。洪武中以詹同荐授翰林应奉,改礼部主事,奉诏与陶凯集汉唐以来藩王事迹为《昭鉴录》。进礼部尚书,与宋濂定诸王妃丧服之制。记诵淹博,谙于历代礼文沿革。洪武十年坐事输劳作,后复官,又以事免。

  • 邹升

    邹升,字九揖,号幼圃,无锡人。邹期桢孙,清康熙三年《无锡邹氏家谱》主修。

  • 邹缉

    (?—1422)江西吉水人,字仲熙。洪武中举明经,授星子教谕。永乐中官翰林侍讲。三殿失火,诏求直言,上疏极言时政得失,于营建北京工役之重,居民迁徙之苦,僧道供养之盛,贪污剥削之酷,言之尤切,几得祸。官至右庶子兼侍讲。

  • 苻朗

    十六国时前秦略阳临渭人,氐族,字元达。苻坚从兄子。为青州刺史,封乐安县男。降晋,加员外散骑侍郎,以性好忤物,为王国宝所谮,被杀。有《苻子》。

  • 姚子蓉

    姚子蓉,字梅长,号晓白。归善(今惠州)人。明思宗崇祯时任兵部司务。明亡归乡筑山庄于清醒泉畔。精释典,建华严寺。著有《醒泉》前后二集、《南游草》。事见清乾隆《归善县志》卷一四。

  • 阎宽

    生卒年不详。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人。玄宗天宝初任醴泉尉,后转太子正字。与李白相遇于坊州,白尝有《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诗。事迹散见《元和姓纂》卷五、《国秀集》目录。阎宽有诗名于开元、天宝时,芮挺章选诗5首入《国秀集》,李白赞其诗“沉郁富才力”。《全唐诗》存诗5首。

  • 康海

    康海(1475--1540)中国明代文学家。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武宗时宦官刘瑾败,因名列瑾党而免官。以诗文名列“前七子”之一。所著有诗文集《对山集》、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