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诗词古文>萧遘生平

萧遘生平介绍

萧遘(gòu)(?-887年),字得圣,祖籍南兰陵(今江苏武进),唐朝宰相,中书侍郎萧置之子。萧遘出身于兰陵萧氏齐梁房,进士及第,历任校书郎、太原从事、右拾遗、起居舍人、播州司马、礼部员外郎、考功员外郎、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职。黄巢之乱时,萧遘随唐僖宗入蜀,被拜为宰相,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黄巢起义平定后进拜司空,封楚国公。光启二年(886年),邠宁节度使朱玫率军入京,田令孜挟持唐僖宗逃往宝鸡,萧遘未及跟随。朱玫主张另立新君,萧遘反对,拒绝草拟文告,被罢为太子太保,退居河中府。光启三年(887年),朱玫之乱平定,宰相孔纬诬陷萧遘从逆,萧遘因此被赐死。>>查看萧遘的诗词古文

生平

早年经历

  咸通五年(864年),萧遘考中进士,被授为秘书省校书郎、太原从事,后升任右拾遗,累迁至起居舍人。咸通十三年(872年),韦保衡拜相。萧遘与韦保衡虽是同科进士,但却素来不睦,因此被贬为播州司马。

累职拜相

  咸通十四年(873年),韦保衡获罪赐死,萧遘被征召回朝,担任礼部员外郎,改任考功员外郎、知制诰。乾符元年(874年),萧遘被任命为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后累迁至户部侍郎、翰林承旨。

  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起义军进犯长安。唐僖宗出逃,任命萧遘为兵部侍郎、判度支,让他掌握财赋。中和元年(881年),唐僖宗到达西川。萧遘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并兼任吏部尚书。

  中和三年(883年),武宁节度使时溥中毒,怀疑是判官李凝古所为,因此将其杀死。李凝古的父亲李损时任右散骑常侍,时溥便声称李损与李凝古同谋。当时,宦官田令孜收受时溥贿赂,便命御史台审讯李损。萧遘奏道:“李凝古投毒,本就事实不清,他父子离别数年,音讯不通,怎会是同谋?时溥恃功乱法,蔑视朝廷,欲杀天子近臣。如果依从他的要求,朝廷还怎么立足于天下!”李损因此免于一死。

  光启元年(885年),黄巢起义被平定。唐僖宗返回长安,萧遘被拜为司空,封楚国公。他自幼便志向远大,自负有王佐之才,拜相之后更是严肃端庄,因此深受皇帝器重。当时,田令孜掌握禁军,权势熏天,公卿百官无不畏服,只有萧遘不肯屈从。

招引朱玫

  后来,田令孜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争夺盐利,以朝廷名义改任王重荣为泰宁节度使。王重荣不听调令,并联合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在沙苑击败前来征讨的朝廷禁军,率军直逼京师。唐僖宗大惊,逃往凤翔。各镇节度使纷纷上表,指责田令孜挑起事端,离间藩镇。萧遘素来憎恶田令孜,便与裴澈联名致信给邠宁节度使朱玫,让他率军前来。

  光启二年(886年),朱玫率五千兵马前往凤翔迎驾,并与王重荣、李克用修好,要一同匡扶唐室。各藩镇也相继上表,请求皇帝返回长安。田令孜却胁迫僖宗前往陈仓(今陕西宝鸡),仓促之下,百官都来不及随从。不久,孔纬奉命返回凤翔,召百官赴陈仓。萧遘因田令孜还在僖宗身边,称病不肯前往。

  不久,朱玫对萧遘道:“主上六年来奔波流离,中原军民与贼血战,十死七八,这才收复京城。天下正为皇帝回京而高兴,皇帝却把平叛大功归于田令孜,委以大权,致使朝纲法纪遭到践踏,引出王重荣之乱。我前来勤王,不但没有受到信任理解,反而成了胁迫君主,我们怎能受宦官的摆布。李氏子孙众多,您为什么不另立皇帝,以匡扶社稷呢?”

  萧遘道:“皇帝继位十几年,没有什么大错。田令孜擅揽大权,皇帝每次提及,都流涕不止。如今之事,皇帝本无意迁移,无奈被田令孜挟持而走。一切罪过都在田令孜身上,谁人不知?你对皇室尽心效力,应当率军回到镇所,进呈表章迎接皇上。废立之事,连伊尹、霍光都曾感到为难,我萧遘不敢遵命。”朱玫出去后,公开宣告道:“我要拥立李氏王子为帝,敢反对者斩!”

贬官赐死

  四月,朱玫立襄王李煴为帝,请萧遘起草登基诏书。萧遘推辞道:“我近来文思减退,还经常让人代笔,您还是请别人来写吧。”朱玫不悦,只得让郑昌图草诏。五月,李煴返回长安,将萧遘罢为太子太保。萧遘于是上表称病,退居河中永乐县。

  十二月,朱玫部将王行瑜倒戈,杀死朱玫,李熅逃往河中,也被王重荣斩杀。光启三年(887年),唐僖宗返回长安。宰相孔纬因与萧遘不和,便以萧遘曾接受李煴任命的官职为由,上奏朝廷将他贬官。不久,萧遘又被赐死在永乐。

轶事典故

  王铎是萧遘科举时的主考官,唐僖宗在蜀地时,二人同时拜相。一次,僖宗召见宰相,王铎不慎跌倒,萧遘从旁将他扶起。僖宗非常高兴,道:“宰相和睦,是我的幸事啊。”又对萧遘道:“你能尊重长者,我很高兴。”萧遘答道:“臣扶王铎不仅仅是尊重长者,臣还是王铎的门生。”僖宗笑道:“王铎选进士,朕选宰相,都没有亏负卿啊。”

家庭成员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萧遘出身于兰陵萧氏,是后梁明帝萧岿的后人,他的五世祖萧嵩、高伯祖萧华、曾祖萧复、族祖萧俛、萧仿、父亲萧置,都曾在唐朝担任宰相。

  而根据《萧江全谱》、《溪南江氏族谱》等谱牒记载,萧遘生有七子,其次子萧祯,在朱温篡唐之时,指江为姓,改姓为江,隐居在徽州(今安徽歙县),是为萧江氏一世祖。

猜你喜欢

  • 萧悫

    萧悫,(约公元561年前后在世)字仁祖,兰陵人。生卒年不详,约北齐武成帝太宁元年前后在世。工于诗咏。天保中,公元554年(左右)入齐。武平中,公元572年(左右)为太子洗马。陈后主时,为齐州录事参军,待诏文林馆。卒于隋。悫曾于秋夜赋诗,其两句云:“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颇为知音所赏。有集九卷,(《隋书志》及《两唐书志》)行于世。

  • 曹松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 郑伯熊

    郑伯熊(1124—1181),字景望,学者称敷文先生,永嘉城区(今温州市鹿城区)人,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曾任国子监丞、著作佐郎兼太子侍读,婺州知州、宁国知府等职。任上曾设书院印行二程之书,聚生徒二百余人,亲临教授。郑伯熊继承和发扬洛学与关学,叶适、陈亮亦曾向他问学。遗著有《郑景望集》《郑敷文书说》等。

  • 释德洪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哲宗元祐四年(1089),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章懋

    (1437—1522)金华府兰溪人,字德懋,号闇然子,晚号谷滨遗老。成化二年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以谏元夕张灯被杖,贬南京大理左评事,历福建佥事。考满求致仕。家居以读书讲学为事,称“枫山先生”。弘治十六年起南京国子监祭酒。正德二年引疾归。世宗即位,进南京礼部尚书致仕。谥文懿。有《枫山语录》、《枫山集》。

  • 顾瑛

    (1310—1369)元昆山人,一名德辉,又名阿瑛,字仲瑛,号金粟道人。年三十始折节读书。筑园池名玉山佳处,日夜与客置酒赋诗,四方学士咸至其家。园池亭榭之盛,图史之富,冠绝一时。尝举茂才,授会稽教谕,辟行省属官,皆不就。张士诚据吴,欲强以官,乃去隐嘉兴之合溪。母丧归,士诚再辟之,遂断发庐墓。洪武初,徙濠梁卒。有《玉山璞稿》。

  • 董国华

    董国华(1773-1850)清代官员、诗人。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字荣若,号琴南。 曾《竹汀居士年谱续编》,董氏曾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紫阳书院受业于钱大昕门下。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自号清闲居士,又号绿溪渔隐,道光间官至广东雷琼道。致仕归,历主云间书院,紫阳书院讲习,工诗文,词尤婉约。有《云寿堂文集》、《诗集》、《词钞》、《绿溪笔谈》、《海南笔记》等。

  • 韩延之

    北魏南阳堵阳人,字显宗。仕晋为平西府录事参军。刘裕伐司马休之,致书密招,延之复书严辞拒之。又以刘裕父名翘,字显宗,遂以“显宗”为己字,名子曰翘,以示不臣刘氏。后奔姚兴,复入魏。明元帝以为武牢镇将,封鲁阳侯。

  • 成廷珪

    字元常,兴化(今江苏兴化)人。种竹数竿,号居竹。养母甚孝,博学,工书。

  • 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常州)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