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诗词古文>沈传师生平

沈传师生平介绍

沈传师(769-827),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书法家。字子言。唐德宗贞元(785~805)末举进士,历太子校书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湖南观察使。宝历元年(825)入拜尚书右丞、吏部侍郎。工正、行、草,皆有楷法。朱长文《续书断》把它和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等并列为妙品。>>查看沈传师的诗词古文

前人评价

  朱长文《续书断》把它和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等并列为妙品。宋欧阳修《六一题跋》云:“传师书非一体,放逸可爱。”宋代米芾对他人的书法很少许可,但对沈传师极为推崇。说沈的书法“如龙游天表,虎踞溪旁,精神自若,骨法清虚。”人称中唐以后沈书最佳,米芾自称学大书以沈传师为主。陶宗仪《书史会要》称其“善楷、隶、行、草,以书自名”。

书法特点

手迹与成就

  传世书迹有《罗池庙碑》、《游道林岳麓寺诗》、《柳州石井铭》等。《罗池庙碑》,唐长庆元年(821)正月立。韩愈撰、沈传师书、陈曾篆额。旧在广西柳州,久佚。仅清何绍基藏宋拓孤本传世。日本博文堂有珂罗版影印本。此碑书法秀润妍美,清劲有神,字型虽瘦,然筋而藏肉,略无枯瘠之态,极为可爱。唐代后期是书法的萧条时期,但以沈传师为代表的“矫肥”派,显然多少也给沉闷的书坛带来一些活力,也给柳公权创“柳体”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与柳公权书法的比较

  楷书《柳州罗池庙碑》为沈传师53岁时所书,碑文由大文学家韩愈撰写,纪念颂扬柳宗元被贬任柳州刺史所做的政绩。碑立于罗池庙内,碑石早已不存,至于何年遭毁,现无从查考,今所见拓本乃据清何绍基旧藏宋拓孤本一册影印。浏览此碑书法,气息清劲圆润、骨法神健,结字虽较为瘦削,然挺健秀朗,肉藏于筋,略无枯瘠之垢病。乍一看,近似柳(公权)书,但细察与柳书有着根本的区别,那就是柳书中宫过于内敛,紧缩得让人心中发慌,沈书却无此特征,虽然中宫也稍作内敛,但总体来说,还是属于较宽松的。另一个与柳书不同点即在结构上,沈氏书法结体多呈左低右高势,且略向右欹侧,当然,此碑书法也确实存在与柳氏书法相同的地方,其中竖弯钩、点、撇、捺、悬针竖等用笔和一些字的结体如“言“字旁,“诏”、“柳”、“师”、“不”等与柳书如出一辙,究竟是谁影响了谁?请看王铎跋此拓本的一句话“沈书寡觌,本虞永兴,柳诚悬、欧率更,合为一家”。如果王铎的话可信,显然沈师承了柳,然据《旧唐书》柳公权本传推测,柳(公权)小于沈传师九岁,同时,本传有一段话也耐人寻味,“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说不定这“近代笔法”里就包括沈传师在内。如捡柳书《李晟碑》与《罗池庙碑》对照,用笔与结字即颇为仿佛。看来王铎的沈“本”柳公权是要打折扣的。黄鲁直在论唐代书法时,曾说“唐初字学劲健得晋宋风,开元后变为肥厚,元和后柳、沈之徒复尚清劲”。可见柳、沈都是力“矫肥厚之病”以尚“清劲”为美的书家,若用今天的话来说,在当时柳、沈都是极富有创新精神的书家。这样看来,柳、沈书风的相近也就不足为怪了。

猜你喜欢

  • 钱岳

    岳字孟安,吴兴人,元季徙云间。官亳县丞。

  • 张舜民

    张舜民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诗人陈师道之姊夫。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祐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

  • 郑绍

    生卒年不详。思宗之子。郡望荥阳(今属河南)。玄宗天宝初任武进尉,后改仕金乡丞。事迹散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五上》、《国秀集》目录。芮挺章选诗1首入《国秀集》。《全唐诗》存诗1首。

  • 张若渟

    张若渟(tíng),张廷玉七子。生于1728年,由贡生纳资为郎,乾隆十四年(1749年)捐刑部湖广司主事,授刑部主事,入值军机处。以郎中出为云南知府,升四川建昌道,入为太仆寺少卿,历通政使,内阁学士,补工部侍郎。1800年晋兵部尚书,改刑部尚书;卒于1802年;赠太子太保,谥“勤恪”。

  • 刘皂

     刘皂: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人,贞元间(785—805)在世,身世无可考。《全唐诗》录存其诗五首。

  • 张家珍

    张家珍(一六三一—一六六○),字璩子。东莞人。家玉仲弟,祖明教、父兆龙俱布衣。明桂王永历元年(一六四七)年十六,从家玉起兵抗清。家玉殁,与总兵陈镇国拥残卒数万于龙门以图恢复,旋以兄荫拜锦衣卫指挥使。广州再破,隐于铁园,家居养父,折节读书,年未及三十而卒。遗作由友人编为《寒木居诗钞》一卷。清陈伯陶《胜朝粤东遗民录》卷二有传。张家珍诗,以清光绪三十二年(一九〇六)东莞寓园祖若旧庐刊《寒木居诗钞》为底本,参校民国二十一至二十三年东莞张伯桢纂《沧海丛书》本《张文烈遗集》附刻之《寒木居诗钞》。

  • 刘苍

    (?—83)东汉宗室。光武帝子。母阴后。建武十七年封东平王。少好经书。明帝即位,拜骠骑将军,位在三公之上。曾上奏谏明帝勿春猎妨农事。帝从之。后自以至亲辅政,声望日重,意不自安,乞退就国。章帝即位,苍受尊重恩礼,逾于前世,诸王莫与为比。朝廷每有疑政,辄遣使咨询,苍悉心以对,多被采纳。卒谥宪。

  • 邓剡

    邓剡(1232-1303),字光荐,又字中甫,号中斋。庐陵人(今江西省吉安县永阳镇邓家村)。南宋末年爱国诗人、词作家,第一个为文天祥作传的人。他与文天祥、刘辰翁是白鹭洲书院的同学。

  • 叶适

    叶适(1150年5月26日—1223年2月21日),字正则,号水心居士,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世称水心先生。嘉定十六年(1223年),叶适去世,年七十四,赠光禄大夫,获谥“文定”(一作忠定),故又称“叶文定”、“叶忠定”。叶适主张功利之学,反对空谈性命,对朱熹学说提出批评,为永嘉学派集大成者。他所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与当时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温州创业精神的思想发源。著有《水心先生文集》、《水心别集》、《习学记言》等。

  • 陈尧佐

    陈尧佐(963年—1044年10月26日),字希元,号知余子。阆州阆中人。北宋大臣、水利专家、书法家、诗人。宋仁宗时官至宰相,景祐四年(1037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康定元年(1040年),以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四年(1044年),陈尧佐去世,年八十二,赠司空兼侍中,谥号“文惠”。陈尧佐明吏事,工书法,喜欢写特大的隶书字,著有《潮阳编》、《野庐编》、《遣兴集》、《愚邱集》等。今存词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