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诗词古文>房琯生平

房琯生平介绍

房琯(697年-763年),字次律,河南(今河南偃师)人,唐朝宰相,正谏大夫房融之子。房琯弘文生出身,历任校书郎、冯翊县尉、卢氏县令、监察御史、睦州司户、主客员外郎、主客郎中、给事中、宜春太守、太子左庶子、刑部侍郎,赐爵漳南县男。杜甫在房琯罢相后数次上书皇帝,为房琯辩护,结果遭到贬官,后留有《得房公池鹅》、《别房太尉墓》等诗篇。>>查看房琯的诗词古文

家庭成员

祖父:房玄基,官至仓部郎中。

父亲:房融,官至正谏大夫、同平章事。

兄弟:房璩,官至少府监。

儿子:房宗偃,官至御史中丞。

儿子:房乘,官至秘书郎。

儿子:房孺复,官至容州刺史。

孙子:房启,房乘之子,官至容管经略使。

生平

早年经历

  房琯年轻时非常好学,风仪沉稳,以家族的恩荫成为弘文生。他生性淡泊,曾与吕向隐居在陆浑山(在今洛阳)十几年,潜心读书。

  724年(开元十二年),唐玄宗欲封禅泰山,房琯撰写一篇《封禅书》进献皇帝。中书令张说非常欣赏他的才华,举荐他为秘书省校书郎,后调任冯翊县尉。不久,房琯辞官,参加“堪任县令科”考试,被任命为卢氏县令。他政绩突出,深受百姓爱戴。

屡遭贬谪

  734年(开元二十二年),房琯升任监察御史,因判案不当而获罪,贬为睦州司户,后历任慈溪、宋城、济源等县县令。他兴办对百姓有利益的事业,革除弊端,并修缮官舍,逐渐传出能干的名声。

  742年(天宝元载),房琯担任主客员外郎。744年(天宝三载),他又升任主客郎中。

  746年(天宝五载),房琯升任给事中,赐爵漳南县男。当时,唐玄宗改温泉宫为华清宫,并在华清宫周围建造百官官署,命房琯主持修缮事宜。不料尚未完工,房琯便因受李适之、韦坚等人的牵连,贬为宜春郡太守,后历任琅邪、邺郡、扶风三郡太守。

担任宰相

  755年(天宝十四载),房琯被征回朝中,担任左庶子,后改任宪部(即刑部)侍郎。

  756年(天宝十五载),安史叛军进逼长安,唐玄宗抛下百官逃往蜀地。房琯得知后,与张均、张垍兄弟连夜追赶。到达长安城南十数里的山寺时,张均兄弟因家眷还留在城中,不肯继续前行,只有房琯独自继续追赶。七月,房琯在普安郡追上唐玄宗,当日便被任命为文部(即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到达成都后,又加银青光禄大夫。

  当时,太子李亨在灵武被群臣尊为皇帝,是为唐肃宗,并遣使入蜀,通报唐玄宗。唐玄宗遂退位为太上皇,命房琯与左相韦见素、门下侍郎崔涣前往灵武,正式册封唐肃宗为皇帝。十月,房琯在顺化郡拜见唐肃宗,陈述玄宗让位之意,并提及当前形势,言辞慷慨。唐肃宗认为房琯素有盛名,对他倾心相待。房琯也自负才华,以天下兴复为己任,对行在政务进行决断。

平叛兵败

  十月,房琯上表皇帝,请求亲自率军收复两京。唐肃宗便任命他为持节、招讨西京兼防御蒲潼两关兵马节度等使,让他与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将一同征讨叛军,并同意他自己选择幕僚。房琯任命邓景山、李揖、宋若思、贾至、魏少游、刘秩等人为幕僚,唐肃宗又命兵部尚书王思礼做他的副手。

  房琯出兵后,将军务全部委托给书生出身的李揖、刘秩,并道:“叛军的曳落河骑兵虽强,但怎能敌得过我的谋士刘秩。”他将部队分为三军:杨希文率南军,从宜寿进军;刘悊率中军,从武功进军;李光进率北军,从奉天进军。房琯又以中军、北军为前锋,于十月二十日抵达便桥。

  二十一日,中军、北军在咸阳县陈涛斜遇到叛军。房琯本欲防守,等待时机,但因中使邢延恩催促,只得出战。他采用春秋时期车战之法,以牛车两千乘进攻,命马步军护卫。叛军顺着风势,扬尘纵火。唐军大败,人畜相杂,死伤多达四万,仅有数千人逃出。

二十三日,房琯又率南军与叛军交战,再次大败,杨希文、刘悊投降叛军。房琯只得逃回行在,向唐肃宗肉袒请罪。唐肃宗饶恕了他的罪责,仍像以前一样待他,让他招集散溃的士兵,再图进取。

罢为散官

  这时,北海太守贺兰进明从河南赴行在,被任命为南海太守,代理御史大夫。贺兰进明入宫谢恩,唐肃宗问道:“朕让房琯授你为正职大夫,怎么成了代理呢?”贺兰进明道:“房琯与臣有矛盾。”唐肃宗这才明白。贺兰进明趁机进言道:“西晋任用王衍为宰相,崇尚浮华,以致中原沦丧。陛下中兴社稷,应任用贤才。房琯生性虚浮,好说大话,不是宰相之才。而且房琯在成都辅佐太上皇时,让诸王掌兵权,居重藩,却把陛下安置在边鄙之地,这是对陛下的不忠。他还安排自己的党羽,掌握军队,这哪里是肯为陛下尽忠呢?”唐肃宗从此开始讨厌房琯。

  757年(至德二载),宰相崔圆到扶风拜见唐肃宗。房琯认为崔圆此时才来朝见,一定会被罢相,于是对他非常不礼貌。不料,崔圆通过贿赂权宦李辅国,颇受唐肃宗器重,并因此与房琯结怨。而房琯又经常称病,不肯上朝,与刘秩、李揖、何忌等人谈论佛道虚无之事,受到舆论的非议。

  房琯还常听门客董庭兰弹琴,董庭兰也借此而弄权谋利。后来,法司弹劾董庭兰,房琯入朝自诉,被唐肃宗斥退。五月,唐肃宗任命谏议大夫张镐为宰相,将房琯贬为太子少师,担任散官。

晚年颠沛

  十一月,房琯随唐肃宗返回长安,加金紫光禄大夫,进封清河郡公。房琯被罢相后,常称病不去上朝,却在家中招纳宾客,以致宾客盈门。同时,房琯的亲党在朝中大肆宣扬:“房琯文武全才,应受重用。”唐肃宗非常反感。758年(乾元元年)六月,唐肃宗历数房琯罪责,将他贬为邠州刺史。

  当时,邠州驻有军队,常由武将兼任刺史,法纪废弛,州县官舍都被当作军营,官吏只得侵占民宅居住,以致人口稀少。房琯到任后,颁布法令,晓谕州县,又整治馆舍,让僚吏恢复办公。759年(乾元二年)六月,唐肃宗下诏褒奖房琯,征拜他为太子宾客。

  当时,邠州驻有军队,常由武将兼任刺史,法纪废弛,州县官舍都被当作军营,官吏只得侵占民宅居住,以致人口稀少。房琯到任后,颁布法令,晓谕州县,又整治馆舍,让僚吏恢复办公。759年(乾元二年)六月,唐肃宗下诏褒奖房琯,征拜他为太子宾客。

  760年(上元元年),房琯改任礼部尚书,不久出任晋州刺史。八月,房琯又改任汉州刺史,并以重金聘娶汉州司马李锐的甥女卢氏,将她嫁给自己失明的儿子房乘,舆论都对他加以鄙薄。

  763年(广德元年),房琯被拜为特进、刑部尚书,在赴京途中不幸患病,同年八月病逝于阆州(治今四川阆中),终年六十七岁。追赠太尉。

轶事典故

  第五琦因善于理财被任命为江淮租庸使,房琯进谏道:“从前杨国忠搜刮盘剥,使天下怨恨;如今陛下登基,尚未施行德政,便又宠信第五琦。这是一个杨国忠死了,另一个杨国忠又产生了,恐怕难以让天下安心。”唐肃宗道:“我正紧急调集军队,没有钱财军队就会溃散。你可以厌恶第五琦,但哪里去弄钱财呢?”房琯无言以对。

猜你喜欢

  • 夏溥

    溥字大之,一字大充,号虎怕道人,淳安人。领至治三年乡荐,为安定书院山长,转龙兴路学教授。

  • 陈钟秀

    陈钟秀,字辉山,甘肃省临潭县新城西街人,生于清咸丰年间,岁贡生,曾任岷县学正。他“工诗善书,辩词纵横,精识强记,为人方正不阿”。著有《咏雪诗存》四卷。

  • 邹升

    邹升,字九揖,号幼圃,无锡人。邹期桢孙,清康熙三年《无锡邹氏家谱》主修。

  • 邹起凤

    邹起凤,字仪九,号桐淮。清无锡人。早工举业,刻苦自励。乾隆丁丑进士。性脱落,不喜为行政长官,请改就教职,历庐州、松江府教授,卒于官。著有《桐淮诗草》。

  • 李甲

    李甲,字景元,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善画翎毛,兼工写竹。见《画继》卷三、《画史会要》卷二。《宋诗纪事补遗》中曾记述,李景元在元符(1098—1100)年间曾任武康县令;词存九首,见《乐府雅词》卷下。

  • 徐鹿卿

    徐鹿卿(1170—1249),字德夫,号泉谷,隆兴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市白土镇后泉村)人。南宋文学家、藏书家。徐鹿卿生于宋孝宗乾道六年,卒于理宗淳祐九年,年八十岁。博通经史,以文学著名乡里。嘉定十六年,(公元一二二三年)廷试进士,调安南军学教授,复申理义之学。入为枢密院编修官。时刘克庄、王迈、方大琮皆因事被黜,他作诗赠之,并为弹劾。太学诸生作四贤诗美之。累官吏部侍郎,提举鸿禧观致仕。及卒,谥清正。鹿卿著有泉谷文集及奏议、讲议等,《宋史本传》传于世。

  • 杨旻

    杨旻,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人,隋朝大臣杨尚希之子。嗣其父高部县公的爵位,后改封丹水县公,官至安定郡丞。

  • 王以慜

    王以慜,又名以敏,字梦湘,一字子捷,湖南武陵(今常德市)人。生于清咸丰五年(1855)乙卯六月十四日,卒于1921年,终年67岁。他命运多舛,事业上不得志,遂肆力于诗词。他生平酷爱佳山水,生长齐鲁,攀跻泰岱,西历秦陇,南登罗浮,皆见于诗,及官江西,时时游庐山,探讨幽险,人所未经,得诗数百首,为庐岳集三卷。自刊《檗坞诗存》正续集二十一卷,词存十六卷。又喜集唐人句为七律,其数四千二百余首,分十集,各有标目。第十曰《鲛拾集》,专集太白、少陵、长吉、义山四家诗各一巨帙,已先刊出,其余散失。

  • 赵鼎

    赵鼎(1085-1147),南宋政治家、词人。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南宋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宋高宗时的宰相。有《忠正德文集》10卷,清道光刊本。《四印斋所刻词》有《得全居士词》一卷,存词45首。

  • 余士奇

    余士奇,字才伯。东莞人。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一五九八)进士。署寿州教谕,分校河南。历宁国知府。民国张其淦《东莞诗录》卷一八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