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诗词古文>窦威生平

窦威生平介绍

窦威(?-618年),字文蔚,扶风平陵人,唐朝宰相、外戚,隋朝太傅窦炽之子,太穆皇后堂叔。窦威出身于河南窦氏三祖房,雅好文史,早年曾出仕隋朝,历任秘书郎、蜀王府记室、内史舍人、考功郎中,后坐事免职。唐高祖太原起兵,窦威补任大丞相府司录参军,参与制定朝廷典制。武德元年(618年),唐朝建立,窦威担任内史令。病逝后,追赠同州刺史、延安郡公,谥号靖。>>查看窦威的诗词古文

生平

早年经历

  窦威年轻时性情沉静,器量不凡,而且博览群书。窦家世代勋贵,以武勇著称,子弟都喜爱武艺。窦威却偏好文史,因此被诸兄讥为书痴。

入仕隋朝

  隋朝建立后,窦威得到内史令李德林的举荐,担任秘书郎。他在任期满后,仍然不肯调任,坚持留在秘书监,继续精研学问。当时,窦氏诸兄都因军功得授显职,对只任闲职的窦威非常轻视,对他道:“从前孔子积学成为圣人,仍是困顿失意,你又希求什么呢?”窦威笑而不答。

  后来,窦威被蜀王杨秀征辟为记室,因杨秀多行不法,便称病离职,返回乡里。仁寿二年(602年),杨秀因罪被废为庶人,王府属官大都获罪,只有窦威得以幸免。大业四年(608年),窦威升任内史舍人。他多次劝谏隋炀帝,结果违忤旨意,被调任考功郎中,后又坐事免职。

归唐拜相

  义宁元年(617年),唐国公李渊攻入长安,立代王杨侑为帝,自任大丞相,并任命窦威为大丞相府司录参军。当时,李渊正筹建新朝,因窦威在隋朝任职多年,熟知朝纲礼仪和各项典制,便让他参与起草各项章程、制度条令的工作。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代隋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窦威为高祖起草登基诏书,被拜为宰相,担任内史令。他议论政事得失,阐述清晰,并常引古事劝谕,深受唐高祖的亲近、器重。唐高祖常把窦威召入内室,与他促膝长谈。

病重离世

  同年六月,窦威患病,唐高祖亲自到他府中探视。不久,窦威病逝,遗命薄葬。唐高祖得知,追赠他为同州刺史、延安郡公。赐谥号为靖,并让太子李建成与百官一同前去送葬。

轶事典故

  唐高祖曾对窦威道:“北周时有八柱国,我家与你家都曾位列其中。如今我是皇帝,而你却是宰相,这岂不是不平等吗?”窦威惶恐的道:“我窦家在汉朝时便是外戚,北魏之时又有三位皇后。如今陛下开国,臣又因姻戚的身份得到任用。臣日夜忧惧,惟恐不能胜任。”唐高祖大笑道:“您是在用三朝后族向我夸耀吗?关东之人与崔氏、卢氏结亲,便自鸣得意。您家世为帝室姻戚,不也很贵重吗?”

家庭成员

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窦威的家族原为鲜卑纥豆陵氏,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迁居洛阳,改汉姓为窦。窦威之父窦炽,与兄长窦岳、窦善并称三祖,其族支被称为河南窦氏三祖房。

河南窦氏三祖房(窦炽一支)

窦炽(隋太傅,邓国公)

窦恭(北周雍州牧,鄼国公) 窦轨(益州都督,酇国公) 窦奉节(驸马都尉、黄国公)

                窦琮(晋州总管,谯国公)    窦孝谦(洺州刺史)
窦览
                                窦孝仁(济州刺史)

                                窦孝鼎(司勋郎中)

窦深              窦袭(右武卫将军)       窦文表

窦嶷                              窦德宗(播州刺史)

窦谊                              窦有意(熊州刺史)

窦威(内史令)         窦恽(岐州刺史)     窦旻

猜你喜欢

  • 朱毓文

    朱毓文,字鹿宾,海盐人。嘉庆庚辰进士,官仁怀知县。有《坦坦居学吟草》。

  • 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韦承贻

    京兆杜陵人,字贻之。韦博子。懿宗咸通八年进士,授校书郎。僖宗乾符中,官至主客、户部员外郎。能诗。

  • 萧遘

    萧遘(gòu)(?-887年),字得圣,祖籍南兰陵(今江苏武进),唐朝宰相,中书侍郎萧置之子。萧遘出身于兰陵萧氏齐梁房,进士及第,历任校书郎、太原从事、右拾遗、起居舍人、播州司马、礼部员外郎、考功员外郎、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职。黄巢之乱时,萧遘随唐僖宗入蜀,被拜为宰相,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黄巢起义平定后进拜司空,封楚国公。光启二年(886年),邠宁节度使朱玫率军入京,田令孜挟持唐僖宗逃往宝鸡,萧遘未及跟随。朱玫主张另立新君,萧遘反对,拒绝草拟文告,被罢为太子太保,退居河中府。光启三年(887年),朱玫之乱平定,宰相孔纬诬陷萧遘从逆,萧遘因此被赐死。

  • 施酒监

    施酒监,宋朝词人,代表作《全宋词》

  • 郭茂倩

    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宋代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

  • 张子明

    张子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义军将领成员。1363年,陈友谅率军攻打洪都(今南昌),朱元璋守将朱文正奋力守城,经过一个多月的拼杀,双方伤亡惨重。朱文正,发现洪都的抵抗已经接近了极限,他于是派了张子明去找朱元璋搬救兵。张子明从洪都出发,去找朱元璋,为了保险起见,他白天不赶路,而是找地方睡觉,晚上趁人少才出发(有点类似倒时差)。这种没有效率的走路方法,使得他历经险阻,走了半个月才到应天找到了朱元璋。朱元璋他告诉让张子明带信给朱文正,表示救兵不久就到。张子明在返回途中,被陈友谅的士兵擒获,陈友谅亲自接见了张子明。

  • 牛峤

    牛峤,字松卿(约公元890年前后在世),一字延峰,陇西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大顺初前后在世。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进士及第。历官拾遗,补尚书郎,后人又称“牛给事”。以词著名,词格类温庭筠。原有歌诗集三卷,今存词三十三首,(见《花间集》)诗六首。

  • 朱景阳

    朱景阳,一作景旸,字仲舒,萍乡(今属江西)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进士。至和二年(一○五五),官屯田员外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一),仕至职方郎中。英宗治平中致仕。事见清同治《萍乡县志》卷一○。

  • 郑元祐

    (1292—1364)处州遂昌人,迁钱塘,字明德,号尚左生。少颖悟,刻励于学。顺帝至正中,除平江儒学教授,升江浙儒学提举,卒于官。为文滂沛豪宕,诗亦清峻苍古。有《遂昌杂志》、《侨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