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诗词古文>许浑生平

许浑生平介绍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查看许浑的诗词古文

生平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寓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及第,先后任当涂、太平令,因病免。大中年间入为监察御史,因病乞归,后复出仕,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转睦、郢二州刺史。晚年归润州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其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诗多写“水”,故有“许浑千首湿”之讽。

文学评价

  从总体上说,许浑缺乏对现实的自觉关注与刚健高朗的性格,追寻旷逸闲适、逃避社会的思想在他诗中显得更特出。所以,尽管他也写过不少咏史诗,如“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凫鹜占浅莎”(《姑苏怀古》),“行殿有基荒荠合,陵园无主野棠开”(《凌歊台》)之类,但他在叹息的同时并没有批判意味,而是情绪更偏于消沉,一味哀叹岁华变迁,给人以灰暗的感觉。也正因为如此,他更大量地写的是消极恬退的闲适诗。

  从艺术角度来看,正因为他反复咏叹个人境遇和描写闲适的生活,诗的内容很单调,虽然技巧娴熟,意境却容易重复。像“扣舷滩鸟没,移棹草虫鸣”(《送同年崔先辈》),“鱼沉秋水静,鸟宿暮山空”(《忆长洲》),这种以鸟禽虫鱼来点缀的句子单独地看还不错,写多了就成了俗套,后人所谓“许浑千首湿”(《苕溪渔隐丛话》引《桐江诗话》)的说法,就是对他总是重复地用“水”、“雨”之类景物构成诗境的讽刺。

诗作特色

  许浑以登临怀古见长。名篇如《咸阳城东楼》、《金陵怀古》、《故洛城》、《途中寒食》、《凌□台》,追抚山河陈迹,俯仰古今兴废,颇有苍凉悲慨之致。但往往限于伤今吊古,别无深意,读多难免有落套之感。其宦游、寄酬、伤逝诸作,亦时有佳句,如“马上折残江北柳,舟中开尽岭南花”(《暮宿东溪》),“两岩花落夜风急,一径草荒春雨多”(《郑秀才东归凭达家书》),都能在写景中托寓情思,婉丽可讽。而意境浅狭,气格卑弱,是其通病。另外,许浑是《清明》一诗的作者,由于南唐编《千家诗》时出错,导致《清明》一诗的作者至今仍误传为杜牧,在此改正。

  其诗现存 500首左右,无一首古体。近体以五、七言律诗居多,圆稳工整,属对精切,致有“声律之熟,无如浑者”(田雯《古欢堂集·杂著》)的赞语。 但也有人批评他“专对偶”、“工有余而味不足”(方回《瀛奎律髓》)。一般说来,他的警句常出现在第二联,如“溪云初起日沉阁(一作“谷”),山雨欲来风满楼”(《咸阳城东楼》)、“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故洛城》),而到后半篇往往流于平沓,各首间句意也时见复出。他喜欢将律句三字尾的声调改为“仄平仄”对“平仄平”,以显示拗峭变化,为后人所仿效,称作“丁卯句法”。

  《丁卯集》2卷,有明汲古阁刻本及《四部丛刊》影印的影宋写本。涵芬楼影印宋蜀刻本,题名《许用晦文集》,多拾遗2卷。《唐诗百名家全集》本所收,则于正集2卷外,有续集1卷,续补1卷、集外遗诗1卷,较为完备。《全唐诗》析为11卷,有相当数量诗篇与杜牧及他人诗作重见互出。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猜你喜欢

  • 李孝贞

    隋赵郡柏人人,字元操。李骞从子。少好学,性简静,不妄通宾客。初仕于北齐,入周为吏部下大夫。从讨尉迟迥乱,以功授上仪同三司。文帝开皇初迁蒙州刺史,治政平,吏民安。自此每暇日辄引客弦歌对酒,终日为欢。后征拜内史侍郎,以无干才,出为金州刺史。有集。

  • 叶著

    叶著,字絅中。程乡(今梅州梅县)人。明思宗崇祯九年(一六三六)解元。著有《学一斋诗草》。清光绪《嘉应州志》卷二三有传。

  • 司马槱

    司马槱字才仲,陕州夏县人,元佑中以苏轼荐,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入第五等,赐同进士出身。累迁河中府司理参军,终知杭州,卒于任。事迹见张耒《书司马槱事》(《张右史集》卷四七)。《全宋词》录其词二首。

  • 叶森

    (1265—1322)江阴州人,字仲实。累迁盐官州判官,逢大饥,斗粟十千,森办理平粜,全活甚众。调新喻判官,除上高县尹。后调兴国,命未下卒。

  • 卜商

    卜商(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00年),姬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尊称卜子(夏),南阳温邑(今河南温县黄庄镇卜杨门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孔门十哲之一。周安王二年(公元前400年),去世,葬于温县。名列“孔门十哲”之一,从祀于孔庙,追封为魏侯。

  • 陆以道

    陆以道,初名天衢,字士弘,号古谈,元至正二年壬午(1342)进士,授教授,升翰林院待制。著有《宋鉴提纲》、《陆待制文集》。后移居无锡,为无锡西园始祖。

  • 于伯渊

    于伯渊,平阳(今山西省临汾)人,孟称舜《录鬼簿》录作“平阳令”。生卒年不详。《录鬼簿》将其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可知他是元代前期杂剧作家。他的杂剧至今可知者有六种,即《丁香回回鬼风月》、《白门楼斩吕布》、《狄梁公智斩武三思》、《吕太后饿刘友》、《莽和尚复夺珍珠旗》、《尉迟恭病立小秦王》。于伯渊的散曲尚留一套〔仙吕·点绛唇〕《忆美人》,反复吟咏一位美妓,浓态极妍,或可表现其“翠柳黄鹏”的风格(见《太和正音谱》),又是作者本人“翠红乡,风月无边”生活经历的真实注脚。

  • 尹式

    尹式(暂且不知~604)隋代河间(现属河北)人。博学能诗,少有令问。仁寿中,任汉王杨谅记室,王甚重之。仁寿四年(604),文帝死,杨谅起兵反对杨广失败,尹式自杀。其族人正卿、彦卿俱有俊才,名显于世。尹式原有文集,已失传,今存诗二首。

  • 朱敦复

    朱敦复,(生卒年不详)清代盐商。天津人。道成年问承办长芦官引盐斤,获利至厚,为长芦大户盐贾。被推举为纲盐总商。

  • 马怀素

    马怀素(659―718),字惟白。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寓居江都,少师事李善。家贫无灯烛,昼采薪苏,夜燃读书,遂博览经史,善属文。举进士,又应制举,登文学优赡科,拜郿尉,幼时家境贫寒,苦读经史。擢进士第,累迁御使。开元初,为吏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累封常山县公。兼昭文馆学士,四迁左台监察御史。有诗作《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酒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