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诗词古文>汪春源生平

汪春源生平介绍

汪春源(1869—1923),字杏泉,又字少羲。晚年自署柳塘,祖籍厦门,台南安平人。父亲汪翁牛,母亲吴氏凤。1895年,甲午战败之后,清廷《马关条约》割台议和,汪春源作为台湾举人,正在京城准备考进士,他是最早参与上书反对的,《台湾风云》作者阎延文博士称之为“公车上书第一人”;另外,汪春源又恰是台湾历史上的最后一名进士。辛亥革命后,定居鼓浪屿。著有《柳塘诗文集》。>>查看汪春源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1895年,甲午战败之后,清廷《马关条约》割台议和,汪春源作为台湾举人,正在京城准备考进士,他是最早参与上书反对的,《台湾风云》作者阎延文博士称之为“公车上书第一人”;另外,汪春源又恰是台湾历史上的最后一名进士。

  1886年由曾任台湾巡抚的唐景崧选入海东书院,和诗人丘逢甲、许南英(现代著名作家许地山之父)等人同窗攻读,一同加入海东吟社把酒赋诗,这一年他才16岁。1888年,他和爱国诗人丘逢甲到福州赶举,同榜高中。

  1895年春,25岁的汪春源赴京赶考。风华正茂、踔厉风发的他,相信凭借自己的实力,进士之位是唾手可得的。然而,4月17日,清朝特命全权代表李鸿章,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了《马关条约》。乙未割台,举国震惊,在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

  4月28日,汪春源、罗秀蕙、黄宗鼎联合任户部主事的台湾进士叶题雁、翰林院庶吉士李清琦等,联名向都察院上书,强调台湾为东南门户,“无台地则不特沿海七省岌岌可危,即京畿亦不能高枕。”割让宝岛,台民“如赤子之失慈母,悲惨曷及”;“台民终不免一死,然死有隐痛”。他们发出400万台湾百姓誓死抗日、保家卫国的心声:“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这份奏书震动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他在《康南海先生自编年谱》中写道,台湾举子垂涕而请命”的义举使他看到“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竹庵会议,以一昼二夜草为万言书,请拒和、变法、迁都三者。”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事件。

  因为汪春源在历史关头的特殊作用,《台湾三部曲》作者阎延文博士称其为“公车上书”第一人。

  汪春源1898年中进士。清政府割让台湾后,弃家内渡。历任宜春、大庾、安仁、安义等县主持。辛亥革命后,定居鼓浪屿。著有《柳塘诗文集》。

猜你喜欢

  • 林古度

    林古度(1580年~1666年)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字茂之,号那子,别号乳山道士,福建福清人。诗文名重一时,但不求仕进,游学金陵,与曹学佺、王士桢友好。明亡,以遗民自居,时人称为“东南硕魁”。晚年穷困,双目失明,享寿八十七而卒。

  • 张本

    (1367—1431)明山东东阿人,字致中。洪武中以国子生为江都知县。燕王兵至扬州,迎降,升知府。累进刑部侍郎。宣德初为南京兵部尚书。廉介有执持,时号穷张。尚刻少恕,录汉王高煦党,胁从者多不免。

  • 林逋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 元兢

    字思敬。生卒年、籍贯皆不详。高宗龙朔时为周王府参军,总章中为协律郎,与上官仪等预修《芳林要览》。善文,与孟利贞、董思恭等并以文藻知名当时。事迹见《旧唐书·元思敬传》。《新唐书·艺文志四》重复著录元兢《古今诗人秀句》2卷、元思敬《诗人秀句》2卷。又撰有《沈约诗格》1卷、《诗髓脑》1卷。皆已佚。《全唐诗逸》存诗1首。

  • 周洎

    (?—1185)台州临海人,字子及。孝宗乾道二年进士。淳熙五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差江东宪司干官,除太学正。见帝具论内侍王抃之奸,遂逐抃在外宫观。除国子监主簿,论边事累数千言,纤悉指画,如目见无遗。将召试馆职,得暴疾卒。

  • 熊太古

    元明间豫章人,字邻初。熊朋来子。文宗至顺二年乡贡进士。官至江西行省员外郎。元末兵起,太古力陈守御计,当事者不能从,遂弃官去。入明不仕,隐储山。工画。有《冀越集记》。

  • 吕侍中

    生卒年、生平不详。姓吕,侍中可能是其官名。元代散曲作家。

  • 钟晓

    广东顺德人,字景旸。举人。为梧州府学训导,主持桂林书院。正德时历南京贵州道御史,尝刷卷四川,谏帝迎生佛,请停采木,蜀人德之。嘉靖时,谪沔阳通判,官至思恩知府。卒年八十五。

  • 李尤

    东汉广汉雒人,字伯仁。少以文章显。和帝时,侍中贾逵荐尤有司马相如、扬雄之风,拜兰台令史。安帝时迁谏议大夫,受诏与刘珍等撰《汉记》。帝废太子为济阴王,尤上书谏。顺帝立,迁乐安相。卒年八十三。

  • 陈叔达

    陈叔达(?-635年),字子聪,吴兴(今浙江长兴)人,唐朝宰相,陈宣帝第十七子,陈后主异母弟。陈叔达出身于陈朝皇室,曾授侍中,封义阳王。陈亡入隋,历任内史舍人、绛郡通守,后归降唐高祖,担任丞相府主簿,封汉东郡公。唐朝建立后,陈叔达历任黄门侍郎、纳言、侍中、礼部尚书,进拜江国公。玄武门之变时曾建议唐高祖立唐太宗为太子,晚年以散职归第。贞观九年(635年),陈叔达病逝,追赠户部尚书,初谥缪,后改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