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诗词古文>纪映淮生平

纪映淮生平介绍

纪映淮(1617~1691?)明末清初女诗人。字冒绿,小字阿男,江南上元(今江苏南京)人,纪映钟之妹,莒州杜李室,其夫抗清被戮,映淮守寡以终,著有《真冷堂词》。>>查看纪映淮的诗词古文

巧对轶事

  纪映淮自小才思敏捷,九岁那年,父母带她到莫愁湖看荷展。荷展上有联句的游戏。看见一群人在对句,纪映淮挤到前面,看到出句是:“叶出尖角问晴天”。应该对什么?不少人在议论着。纪映淮脱口而出:“应该对‘花退裂盘笑丽日’。”周围的人都夸奖就这小孩句对的贴切,有阿男荷展对句露头角的传说。

  纪映淮十岁那年,有一天,嫂嫂旦兮来找母亲闲聊,看到纪映淮在读柳永的《乐章集》,话题说到柳永的诗词。嫂嫂旦兮说:“柳永的词俚俗,学他的诗词,别碍了词的高雅,把妹妹带错了路。”母亲也说:“柳屯田善为乐工妓女写歌辞,虽音律谐婉,确是格调不高。” 纪映淮听了反驳说:“听家严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学填词一定要读柳永的词。我读了感其语意妥帖、平和近人。母亲、嫂嫂怎么说他不好呢?” 嫂嫂旦兮说:“听妹妹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妹妹没辜负婶娘给起得名字,确实是‘日照而影,水阔而美,慧外秀中,博学强记’。”(嫂嫂说的“日照而影”是个“映”字,“水阔而美”是个“淮”字。) 纪映淮不饶地说:“哪比得嫂嫂,‘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十来岁的小孩能说出《尚书》中的名句,并指出嫂嫂名字的来源,让母亲、嫂嫂李旦兮都感到吃惊。

  在纪映淮十岁生日时,有许多客人来祝贺,有客人有意逗阿男玩,提出以院内可视物为题对句,指着院内桂花,出了上句‘丹桂虬蟠花香’。 阿男看到庭院的紫藤,随口对出:“古藤曲铁叶绿。” 客人异口同声的称赞阿男对得好,又有客人随说:“出句的前后皆可加字。” 阿男:“我的句,前后也可加字。你加加看。” 客人说:“我在句前加‘楼前’,句后加‘溢满院’,变成‘楼前丹桂虬蟠花香溢满院’。” 随着客人话音一落,阿男想都没想,说:“我对‘院内古藤曲铁叶绿罩长廊’我前面加了‘院内’,后面加了‘罩长廊’三个字。”客人都异口同声赞扬阿男聪慧过人,才思敏捷,句对得巧妙。纪映淮才女的名声在纪青朋友中就传开了。

  纪映淮最尊敬的长者,是国清寺主持云智方丈。云智方丈姓陈,原应天府知府,在任是和纪青交往甚密。因得罪了皇亲遭迫害,后到天台山国清寺出家。纪映淮十一岁生日,云智方丈专程来祝贺,给纪映淮带来一联句的上句,云智方丈说:“我来时有朋友出一上联,‘千山鸟飞绝放翁幽栖在半山’。觉着这联很有意思,但要对得好,可不容易。阿男对对看。”显然这联的上半句是柳宗元《江雪》中的一句,后半句字面解释为放飞鸟的老翁住在幽静的半山腰。

  阿男听了,想了想说:“是很巧妙,这前半句是柳宗元的诗句,后半句又分别是陆游,朱淑真和王安石三个诗人的号。并与前半句文理通顺,可批为:群山中的鸟儿早已飞得无影无踪,放飞鸟的老翁住在幽静的半山腰”。 云智方丈听了说:“阿男说得对,能知道这句的奥妙,批讲清楚,就成功了大半,不过要对得文理通顺,对仗工整,还是比较难的。” 这样的趣联,多是闲散文人想出来的,专为别别人的,对来很不容易。纪映淮说:“是不太好对。对句的前半句肯定是‘万径人踪灭’,后半吗?……。”阿男想了想说,“我对‘达夫易安于乐斋’如何?达夫是唐朝诗人高适号,易安是女词人李清照,乐斋是宋朝诗人张栻的号,易安对幽栖,是李清照对朱淑真两位女诗人。文理上也能说得过去。”

生平

取名缘由
  纪映淮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秋,卒于清康熙中期。其父纪青,字竺远,少为诸生,地方名士。兄纪映钟,字伯紫,颇负诗名,多有著述。母刘玉涵,苏州吴江人,娘家世代官宦。因家面钟山,临秦淮河,刘玉涵有身孕后,建议生男孩名映钟,生女孩名映淮。映淮,乳名阿囡。 “囡”在江南一带是对小孩的昵称。到五六岁,纪映淮认识了不少字,对母亲说:“囡囡弱弱何时大,男男生生欲称雄”母亲听了,五六岁的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父母都从心里感到高兴,愉快地答应给改名,根据女儿的意见把“囡”改为“男”,名“阿男”,因“囡”与“男”音同字不同,改起来方便。从此,纪映淮小字“阿男”便传于后世。

琴瑟谐美
  纪映淮性情贞静,通经史,尤工韵语,与侄女松实,俱有诗誉。纪映淮的公爹杜其初系莒州进士,明崇祯年间任绍兴知府,适纪氏全家客居绍兴,与杜氏交往甚密。其初有子名杜李,十四岁入莒泮,入庠后随父任。杜李与纪映淮同庚,且有诗才,纪氏父子见而慕之,遂以映淮嫁之。婚后夫妇联韵,琴瑟谐美。崇祯十年许,杜家归莒。翌年,纪映淮生一子。崇祯十三年杜其初病逝,至此家道日衰。

守寡节孝
  崇祯十五年(1642)冬,清兵自直隶(河北)南进,旋即据穆陵关,危及莒城。杜李劝纪映淮携子扶母离莒城至城南云里村母舅家避乱,己约十数好友投知州景叔范部下守城抗清,拒守数日,终寡不敌众,城破被掳,戮于北关“好汉茔”。纪映淮与姑及六岁幼儿进深谷中,终日毁容觅衣食奉之,备尝饥寒,度日如年,茹获席草三十余年,以节孝闻。少从映钟学诗,夫亡后绝笔不复作。

毁坊全忠
  纪映淮诗作《咏秋柳》中有一句“栖鸦流水点秋光”,为清康熙初年诗坛巨匠王士禛激赏,并作秦淮杂咏以和:
  十里清淮水连桥,板桥斜日柳毵毵。
  栖鸦流水空萧瑟,不见题诗纪阿男。
  诗中充满了对纪映淮的赞赏,但在当时理学近登峰造极的年代,这虽不能说轻佻,毕竟也有失庄重,更何况纪映淮乃名门之后,又孀居在家。故纪映淮兄长纪映钟以信责备王士禛:公诗即史,顾以青镫白发之嫠妇,竟与莫愁桃叶同列文章……王士禛接信,深为自己的一时孟浪而后悔,瞿然以书谢过,后为纪映淮请诏于朝廷,令莒州知州督导,建木枋旌于杜府门前,以彰纪映淮节烈。木坊落成次夕,纪映淮借得耕牛数头,将坊拉倾,以示国亡家破之恨,随之合家离城。相传,纪映淮弃家离走时,自书白纸对联于府门:“义士洒血照日月,节妇食泪赡孤亲。”
  知州得悉,惟恐获反清复明之罪,立即谎拟报文:“杜纪氏,居孀不贞,木坊始立而自倾。纪氏无颜见街坊父老,弃宅而逃,不知所往……”随后,一些拍马文人谎编俚曲、故事,诽谤纪映淮,谬种流传。直到清同治十二年(1873),莒知州彭九龄撰文,略叙其事,惜其未敢提及毁坊之事。至民国《重修莒志》,纪映淮方入“列女”传。

著述名录

映淮亦能词。虽著有《真冷堂词》,但大多遗失不见,后世只留存诗词不足十首,甚为遗憾。生平事迹见《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卷一、《晚晴簃诗汇》卷一八三。

猜你喜欢

  • 岳岱

    苏州人,字东伯,自称秦馀山人,又号漳馀子。为嘉靖、隆庆间名士,隐居阳山。中年出游恒、岱诸岳及东南诸名山。善画能书。尝作《咏怀诗》九十六篇,为时所称。

  • 范晔

    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顺阳(今河南淅川南)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其中《杨震暮夜却金》已编入小学教材,《强项令》选入中学教材。

  • 钟继英

    钟继英,字乐华,号心渠。东莞人。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一五六五)成进士。选庶吉士。隆庆间改监察御史。丁太孺人忧,起补河南道,迁广西提学副使。后补湖广副使,以有心病,不果行。明郭棐撰《粤大记》卷一八、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八一有传。

  • 吴伟业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世居江苏昆山,祖父始迁江苏太仓,汉族,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

  • 毛熙震

    [约公元九四七年前后在世]字不详,蜀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后晋高祖天福中前后在世。曾为后蜀秘书监。熙震善为词,今存二十九首,(见《唐五代词》)辞多华丽。

  • 薛涛

    薛涛(约768~832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父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父亲死后薛涛居于成都。居成都时,成都的最高地方军政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前后更换十一届,大多与薛涛有诗文往来。韦皋任节度使时,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但因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却称之为“女校书”。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园)上,制作桃红色小笺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 邹思成

    邹思成,字孝瞻,号莪庵,附贡生。无锡人。工诗,不以示人,有《莪庵诗稿》、《俗字辨伪》等书。

  • 元凛

    生平无考。《唐诗纪事》卷二八存其诗2首,《全唐诗》据之收入。

  • 姚卞

    字伯善。嘉禾人。状元。宋代词人。姚卞为宋仁宗时秀才,他父母双亡,生性聪明,好读史书,尤好扶剑谈兵,一度在外祖家教书度日。一天,有人寄书来,是父亲的故交成都安抚使特邀他前去求学。到成都之后,姚卞没有去游山玩水,他仰慕诸葛亮的罕世之才,专心苦读,广博群书。第二年朝廷科考,姚卞应试有如神助,登进士第一甲第一名。姚卞高中状元后官至参政知事一职。年老时无疾而终。

  •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